+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教育评论 > 正文

【红笔网评】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从井冈山精神说开去

时间:2025-07-23 浏览量: 作者:党家政

2025年7月,我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跟随汉江师范学院思政骨干教师研修班,走进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通过聆听专题报告、瞻仰烈士遗迹、诵读红色家书、传唱革命歌曲、体验挑粮小道……接受了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当年井冈山斗争的艰难困苦是今天我们难以想象的,既有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曲折,也有缺衣少食物质短缺的严峻考验,还有与强大敌人开展军事斗争的殊死搏斗,更有“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悲观和怀疑。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了严峻考验,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

毛主席强调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光辉历程中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迎来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铸就了具有丰富时代内涵和民族特征的革命精神,形成了独特的精神谱系,也成为全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和宝贵财富。回首百余年的光辉历程,党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既全力解决人民群众物质富裕问题,又高度重视解决好人民群众的精神富足问题,处理好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的关系,实现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精神”的内涵

毛泽东同志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里的“精神”,包含理想、信念、志向、操守、品格等,可以理解为比某种自我意识更高大、更深远、更永恒的意志力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一种精神,“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是一种精神,“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一种精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一种精神……

“精神”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超越,一种不屈从、不甘平庸、不得过且过的追求和气概。它能让人有担当,顶天立地。对于不同主体而言,“精神”有着不同意义。

个人层面,能让人确立远大志向,坚定理想信念,在学习和工作中勤奋努力、积极进取。毛泽东在青年求学时期,阅读大量经典之作,做读书笔记、批注,还强调读“无字之书”,通过游历了解社会实际。他一生研读《二十四史》等典籍,展现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断学习实践的精神。团队层面,能使团队团结奋进,避免一盘散沙。一个有精神的团队,成员之间会相互协作、共同努力,为实现团队目标而拼搏。民族层面,是民族自强自立的脊梁。一个民族拥有这种精神,才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屈不挠,不断发展壮大。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百余年的光辉历程,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别山精神、老区精神;她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她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的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女排精神;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形成的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三牛”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教育家精神。

“精神追求”的当代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精神”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这些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道、墨等各家学说,创作了诗经、唐诗等伟大文艺作品,传承了众多伟大史诗,留下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中所体现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它们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在当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能让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厚植根基、站稳脚跟。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自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它融入了精神文明建设、国民教育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日益被广大人民群众认知、认同,并自觉转化为内在的信念和外在的行为。其广泛弘扬提升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境界,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凝聚了兴国、强国之魂。其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其他方面基本内容凝结为一体的纽带功能,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一方面,它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之源,彰显着鲜明的时代风格,激励新时代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另一方面,它作为新时代中国人独特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励人们讲道德、守规则、向上向善。

对新时代青年精神生活的引领。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对于新时代青年精神生活富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其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基于马克思主义需求论、认识论、发展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的精神引领,是助力实现青年精神生活富裕的有效路径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激发青年精神追求的内生动力,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思想境界和价值观,使其在中国式现代化参与实践中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也有助于提升文化供给的质量和效率,让青年在精神享受中不断提升自我,实现精神生活的富足。

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相协调

在物质贫乏年代,中国人会特别重视精神的作用。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精神的力量鼓舞人们取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巨大成绩,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今天,中国人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发展起来之后,人们特别需要强调精神富有。

今天,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艰苦奋斗的精神会不会丢掉?党的初心和使命会不会淡化?人民情怀、鱼水之情会不会被遗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会不会泛滥成灾?会不会出现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的情况?“黄赌毒”会不会沉渣泛起?凡此种种,都是党在新时代面临的考验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高校教师工作环境、工作待遇都是不错的,是令人羡慕的职业。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管理干部、教师,应该有怎样的精神追求呢?

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领导,要政治坚定,作风优良;要团结协作,工作补台;要不怕吃苦、勇于吃亏;要心胸开阔,受得委屈;要创先争优,争当先进;要善于学习,业务精湛;要服务师生,乐于奉献。

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要争做“四有”好老师;要做“六要”思政课老师,做到“八个相统一”;要信仰坚定,教书育人;要热爱学术、热爱学生。

衣食足而知荣辱。在今天这个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重要内容。但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明白,我们不懈奋斗追求的幸福生活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相协调的,在物质富裕的条件下更要追求精神富足,而不能在物质富裕的安逸里迷失了理想信念、人生价值等高尚的精神追求。

(作者系汉江师范学院马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