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教育评论 > 正文

【红笔网评】教材内容要及时与时代共振

时间:2025-08-07 浏览量: 作者:关育兵

2025年秋季,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新添课文《天上有颗“南仁东星”》,节选自王宏甲所著《中国天眼:南仁东传》。这一页新章,不仅是向中国“天眼之父”的致敬,更如一颗璀璨信号弹,照亮了教材内容需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迫切使命。(8月6日央视网微信公众号)

教材编写,本为一项严肃而审慎的大业,从初稿到课堂,必经层层把关,其内容因此常有滞后之虞。然而,教育若如沉睡古井,仅映照过往陈迹,又如何为学子注入鲜活时代脉搏?南仁东先生从少年观星者到“中国天眼”总设计师的壮阔航程,以及他“让我自己过去看”的决绝与“对不起国家”的赤诚——这些精神星辰在2025年教科书上的升起,正是教材勇于追赶时代脚步的典范。

教材内容与时代同频,首先关乎民族精神血脉的当代续写。南仁东二十余年呕心沥血,以“找不到合适的洼地,我这一辈子死不瞑目”的誓言,为中华科技史镌刻了自力更生的不朽印记。教材以如此丰碑为养料,恰如梁启超所言“少年强则国强”,能令年轻一代在阅读中汲取前行的定力与方向,让“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火焰代代相传。

教材内容与时代同频,亦是知识谱系永葆活力的内在要求。当今世界科技迭代如江河奔涌,若教材仅沉湎于过往经典,无异于将学生隔绝于时代洪流之外。南仁东与“天眼”的故事,以其新鲜热度与蓬勃朝气,使科技前沿图景在语文课堂上栩栩如生,让课本文字成为通往现实世界的桥梁。这恰如陶行知所倡“生活即教育”——知识若脱离现实沃土,终究只是无根浮萍。

教材内容与时代同频,更对提升教学实效有不可替代之功。那些年代过于遥远、语境已然模糊的文本,常令今日少年如隔雾看花。而“中国天眼”仍在苍穹运转,其新闻持续更新,学生甚至能实时追踪其科学产出——如此教材,怎能不点燃课堂的热情?当知识从遥远传说变为身边活水,学习便不再是咀嚼干枯字句,而成为一场与时代共振的生动体验。

当然,我们亦需体察教材严谨性带来的迟滞挑战。但如南仁东精神所昭示,“天眼”宏图亦非一日之功。教材更新亦需在规范与时效之间寻找精妙平衡点,让严谨流程与时代气息并行不悖。

教材,乃时代精神之镜像,民族心灵之根系。当南仁东的名字从深邃星空落笔于2025年的书页,教材便成为一座桥梁——它连接着历史沉淀的深度与时代脉搏的鲜活节奏。唯有如此,教育才能摆脱“死水”之困,奔涌为滋养新苗的滚滚长河。当教科书真正成为映照时代光芒的明镜,年轻一代方能在其照耀下,既扎根于千年文明厚土,又舒展于时代崭新天空。

(作者:关育兵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