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教育评论 > 正文

【红笔网评】为“小英雄”雕塑系红领巾,动人的生命共鸣

时间:2025-08-16 浏览量: 作者:关育兵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监控镜头,记录下足以载入红色教育史的瞬间:两名小学生踮脚为“小英雄”雕塑系上红领巾,稚嫩的手掌并拢行礼时,雕塑基座的光影恰好爬上他们泛红的脸颊。这则未加修饰的视频在网络疯传,不是因为戏剧性的冲突,而是孩子们用最本真的动作,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接力。当红领巾的一角拂过雕塑的衣角,历史与当下完成了一次无需言语的拥抱。(8月15日大江网)

红领巾作为少先队员的精神图腾,从来不是简单的服饰符号。它是五星红旗的一角,是用革命先烈的热血浸染的信仰标记。孩子们将这份属于自己的荣耀转赠给雕塑,实则在进行一场庄严的“身份确认”——就像当年的“红小鬼”们把红袖章系在臂上,都是在用少年人的方式宣告:“我们站在这里,我们没有忘记。”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考证更添深意:这些雕塑原型是井冈山时期7至12岁的儿童团员,他们在哨卡上辨认口令的年纪,与今天系红领巾的孩子几乎同龄。相同的生命年轮,不同的时代考卷,让这场对话有了更动人的生命共鸣。

这个自发行为的珍贵,恰在于它跳出了当代教育常见的“表演性传承”。当某些红色教育沦为“摆拍式参观”“背诵式宣誓”时,这些孩子用最朴素的举动诠释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箴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他们或许说不清“井冈山精神”的理论内涵,却能从雕塑坚毅的眼神里读懂勇气;可能道不明“革命理想”的宏大叙事,却懂得用自己最珍视的标志表达敬意。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投射,比任何精心设计的教育方案都更接近精神传承的本质。

法国历史学家诺拉提出的“记忆之场”理论,在此得到生动印证。博物馆里的展柜、雕塑、泛黄的手稿,本是沉默的物件,却在特定时刻成为连接集体记忆的通道。孩子们将红领巾系在雕塑上的瞬间,博物馆不再是陈列历史的仓库,而变成了精神对话的广场。这种对话机制,恰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从寒食节纪念介子推,到清明祭扫英烈,中华民族始终在用具象化的仪式,让历史记忆融入日常生活。如今,红领巾与雕塑的相遇,正是这种传承智慧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

反观当下某些教育实践,要么将红色传承简化为“打卡任务”,学生在纪念馆里忙着拍照发圈,对展品说明视而不见;要么将革命历史变成“标准答案”,要求孩子机械复述领袖语录,却从未引导他们思考精神内核。这些做法看似热闹,实则消解了历史的厚重感。井冈山的这一幕提醒我们:当教育者放下“灌输者”的姿态,当红色场馆成为“共情空间”,年轻一代自会找到与历史对话的语言。

视频里有个细节令人动容:系红领巾的孩子个子不够高,同伴踮起脚尖帮他扶稳雕塑底座。这个互助的瞬间,恰似红色传承的隐喻——历史记忆的接力,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当越来越多的“红领巾”主动接过精神火炬,井冈山的星火必将在新时代燎原。或许我们不必刻意寻找这些孩子的名字,因为他们已经用行动告诉世界:红色基因从未走远,它就藏在每个少年清澈的眼眸里,藏在那些未加雕琢的赤诚与敬意中。

(作者:关育兵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