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丹桂飘香。伴随着2025年秋季新学期的来临,全国高校即将迎来新一轮的迎新热潮。这场承载着青春梦想与家国期待的“开学季”,不仅是新生开启人生新征程的起点,更是检验高校育人体系成效的重要契机。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各地高校正以“暖心服务”传递人文关怀,以“高效服务”提升治理效能,以“三全育人”理念贯穿迎新全程,在“硬举措”与“软服务”的交织中,绘就一幅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协同育人的新画卷。
暖心服务,以“温度”叩响育人之门。迎新现场的每一个细节,都是高校育人理念的生动注脚。譬如,浙江大学新生开学现场多只机器狗“忙前忙后”,帮助新生搬运行李,在宿舍楼里灵活上下楼梯。网友直呼:“好家伙,爬楼比我利索多了!”兰州大学结合当地特色给新生一个别开生面的见面礼,免费为2025级全体新生提供每人一碗兰州牛肉面和地方特色甜品盲盒,寓意着“上车饺子下车面”的接风洗尘,让新生感受满满的西北热情。高校正通过精细化服务、暖心服务传递着教育的温度,这些创新举措让新生在入校之初便感受到被尊重、被看见的温暖。在暖心服务的实践中,高校愈加注重构建情感联结的长效机制。浙江工业大学首创的“家长学校”将就业指导课堂前移至新生家门口,通过政企校三方联动为新生家长提供“岗前培训”。这种打破传统家校边界的尝试,不仅帮助家长完成角色转换,更在“教育共同体”的构建中为后续协同育人工作奠定基础。
高效服务,以“速度”重塑治理范式。当前,数字化浪潮正深刻改变着高校迎新的传统样态。华中师范大学2025级研究生通过“一站式”线上迎新系统完成宿舍选择、费用缴纳等流程。华中科技大学升级数字迎新平台,引入AI辅导员“爱华导”,覆盖线上报到、心理健康测试、入学教育等10余项服务,通过“数据驾驶舱”实时监控各院系报到进度,动态优化资源调配。这种“精准滴灌式”服务,将迎新工作从“标准化流程”升级为“定制化方案”,不仅提升了新生入学报到效率,更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后续个性化育人提供了依据。正如《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强调的,高校应“统筹推动价值引领、实践体验、环境营造,探索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机制”,而高效的迎新服务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抓手。
三全育人,以“深度”构建育人共同体。迎新季不仅是展示高校师生良好精神面貌的重要窗口,更是高校践行“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场域。在迎新过程中,校领导深入宿舍看望新生,后勤人员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学生志愿者积极热情参与迎新工作,传递着学校的温暖和正能量。从学校领导、教师、后勤工作人员,再到学生志愿者,我们看到的是校园良好的育人氛围。
站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起点,高校迎新工作正从“事务性劳动”升华为“战略性工程”,从“一张张录取通知书”到“一段成长旅程”,迎新工作的本质也是高校育人理念的集中体现。当我们在迎新现场看到家长眼中的期许,新生脸上的憧憬,看到迎新志愿者忙碌的身影、后勤人员质朴的笑容,便更加确信教育的温度藏在每一次细致入微的服务中,教育的力量融在每一个育人环节的设计里。以“三全育人”理念贯穿始终,让“暖心”与“高效”成为迎新工作的主旋律,才能在“新”与“心”的共振中,为莘莘学子铺就通向未来的成长之路。
(作者:陈超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