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教育评论 > 正文

【红笔特稿】职业教育如何让人“高看一眼”?

时间:2025-09-13 浏览量: 作者:张安强


2025年高考录取结束后,一大批职业本科学校通过各类载体纷纷发布了招生喜报,生源质量再攀新高成为了宣传报道的核心主题词,各类媒体也纷纷跟进,从招生、人才培养、就业等各方面展示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成效。

确实,近年来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观念深入人心,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首次用法律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职业本科教育迅猛发展,已然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领头羊,一批批一届届职校生成长为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他们在各类重大工程项目中施展自身的精湛技能。看起来,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刻板印象日趋被打破。

但受历史和现实的影响,职业教育依旧存在被低估的现象。现行招生体制中,依旧存在高分学生优先选择重点院校、低分学生无奈选择职业院校的现象,即使在职业本科教育快速发展的影响下,也有高分学生选择了职业教育,但毕竟不是普遍现象,职业教育被视作普通高等教育“备选项”的情况依旧存在。

同时,“用人歧视”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存在。在薪酬待遇、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职业院校毕业生常常面临“看不见的职场天花板”。而从劳动市场整体看,技能型人才的收入水平和社会认可度普遍低于学历型人才,这种差异对于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也带来不利影响。更令人担忧的是社会认知的固化,网络上对职业教育学校的调侃,家长对孩子上职校的抵触情绪等,不仅影响了学生的选择,更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活力。

因此,职业教育要真正获得应有的地位,还需要通过自我革命、苦练内功,才能让人“高看一眼”。

对职业教育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估,弄明白它为何让人“高看一眼”。总体来讲,在推动国家发展层面,职业教育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高技能人才成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比如,在制造业重镇柳州,柳州职业院校2025年上半年输送了3.35万名高技能人才,其中超四成服务于本地九大重点产业,成为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截至2024年底,杭州技能人才总量已突破26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95万人,其平均薪资已接近甚至超过部分“白领”岗位,有效破解了“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结构性矛盾,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了强劲动能。可以说,职业教育已经成为直接驱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核心力量。

通过实践创新推动职业教育蜕变,实现专业结构与产业需求动态对接,以浙江为例,近5年新增智能机器人技术、微电子技术等高职专科专业布点461个,同时撤销供给过剩、就业率低的254个专业布点,“一加一减”精准做好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同时,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和龙头企业,校企深度合作、校地深度融合,推动产教融合模式不断创新,从而为区域产业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还要重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逐步实现学历资格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等互认。深化改革人才评价体系,健全以职业资格为核心的人事招录、考核和分配制度,切实改变“唯学历”的用人观念,让技能型人才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回报。

只有,构建人人皆可成才的教育体系,让每个年轻人都能根据自身特长选择发展道路,让“行行出状元”变成生动的现实,方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作者:张安强  系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教师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