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教育评论 > 正文

【红笔网评】庹婕:思政课须在培育大学生理论自信上下功夫

时间:2025-09-26 浏览量: 作者:庹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首先体现为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注重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我们党的鲜明特色和光荣传统。”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思想理论建设的根本意义。然而,在短视频与算法推荐的时代,当思政课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中国式现代化”时,网络弹幕却飘过“又唱高调”。 这一现象直指当前部分大学生对党的理论存在的认知偏差:有的因缺乏系统学习而“不了解”理论的历史渊源与实践逻辑,有的受多元思潮影响对理论价值“不相信”,还有的因理论传播方式与自身认知习惯脱节,认为理论“不亲切”,导致“不认同”。即便部分青年有觉醒意识,也难与党的创新理论形成真正共鸣,本质是理论自信出现了“掉线”。因此,破解大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不了解、不相信、不认同”的问题,增强其理论自信、重塑情感联结,已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任务。

启智润心:思政课是培育大学生理论自信的关键课程

破解价值困惑。在信息爆炸与多元思潮交织的时代,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期,常面临“该信什么、该走什么路”的困惑。思政课培育理论自信,本质是为大学生破解价值困惑。通过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帮助他们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为何符合中国国情、“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何是世界发展趋势,让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观点中找到“定盘星”。这种理论自信不是盲目的认同,而是建立在对理论逻辑、历史脉络、实践成效的深刻认知之上,能让大学生在面对人生选择时,不被短期利益裹挟,始终锚定与国家发展同频的方向,真正实现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

扛起育人使命。高校的核心使命是“立德树人”,而“德”的根基在于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的成长离不开理论素养的支撑。长期以来,部分高校思政课曾存在“单向灌输”“与现实脱节”的问题,导致学生认为理论“不亲切”,对理论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而培育理论自信的思政课,恰好破解了这一短板。理论自信的培育不是简单的知识点背诵,而是通过案例教学、实践体验,让理论从课本上的文字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真理。当大学生通过思政课真正认同理论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就会自然生发出对党的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高校才能真正成为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的主阵地。

夯实复兴根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的中坚力量,其理论自信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未来国家发展的方向与社会稳定的基础。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西方一些势力通过网络舆论、文化产品等方式,试图向青年灌输错误价值观,动摇他们对中国道路的信心。思政课培育大学生理论自信,本质是为国家发展筑牢精神护城河。当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就会在面对外部思潮冲击时保持清醒,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观点。他们走上社会后,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会带着这份理论自信,各自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推动科技进步、民生改善、社会和谐,为国家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与思想支撑。

守正创新: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筑牢真理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它以全新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党长期执政提供坚实理论支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关注“大国重器”发展,更注重将国家发展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的“个人小确幸”,让群众在共享中感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清晰路线图。因此,思政课教师需以创新教学策略破局,既要确保理论传递“讲正确、讲清楚”,更要实现学生接收“听明白、有兴趣”,最终推动认知向认同跨越。具体而言,首先应跳出单向灌输模式,综合运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互动方法,将理论融入具体场景,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主动思考,解决“听不进、没兴趣”的问题;其次要结合党史国史学习,梳理理论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让学生清晰认识其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历史必然性与实践科学性,做到“讲清楚、听明白”;最后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引导大学生完成从知识记忆到价值认同的深层转变,真正让理论入脑入心。

回应现实关切。思政课教师作为理论传播与价值引导的关键纽带,需主动打破理论与现实脱节的教学困境,做到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在备课环节,思想政治课教师需以“问题导向”为备课核心,主动梳理社会发展中的热点议题与学生思想中的潜在困惑设计教学案例,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对马克思主义的刻板印象,提前准备澄清思路,通过对比分析错误观点的逻辑漏洞,在课堂中精准破解认知误区,帮助学生建立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性认知。在课堂授课中,思想政治课教师需善用热点议题搭建理论与现实的桥梁,让理论成为分析问题的“工具”而非“教条”。面对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教师不能仅停留在现象描述,而应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展开分析,在分析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与认同。课后引导环节,思想政治课教师还需承担网络思想引导者的角色,主动回应网络热点与错误言论,帮助学生筑牢思想防线。当网络中出现质疑中国制度、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言论时,教师可通过课后讨论、线上答疑等形式,结合事实数据与理论逻辑为学生提供权威解读,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眼光辨别网络信息,避免被错误思想误导,同时强化对理论的信任感。

贴近青年话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关键在于实现理论话语的“转译”,将宏大叙事转化为青年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消除理论与青年之间的心理距离和语言隔阂,从而真正提升理论的亲和力、感染力与接受度。为此,应当积极采用“大理论+微叙事”的叙事范式。思政课教师应善于从青年熟悉的校园生活、社会热点和个人成长中提炼案例,将抽象的理论观点融入鲜活的人物故事、具体的场景再现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之中。通过这种方式,让青年在共情中理解理论,在共鸣中接受价值,实现从“知道”到“认同”的深度转化。此外,必须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独特优势,将技术工具与青年喜好深度融合,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立体化传播格局,鼓励和指导学生创作理论解读的短视频、动漫、脱口秀、说唱、vlog等多元形态的产品。同时,巧妙运用弹幕、表情包、网络热词等青年亚文化元素进行二次创作,增强内容的趣味性和传播力,使理论学习从被动灌输变为主动参与,从课堂之内延伸至生活之中。

铸魂育人:不断增进大学生的理论认同和理论自信

深化实践认同。将理论学习转化为理论自信,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解、验证真理、锤炼品格。通过社会实践、沉浸式研学等多元路径,帮助学生实现从“知道”到“认同”再到“笃行”的转变。思政课教师需改变以报告打分评价实践效果的单一模式,需主动实现从课堂讲授者向实践引领者、协同参与者、价值共鸣者的角色转变与能力升级。社会实践是检验和巩固理论认同的最佳途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在真实情境中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当学生能够用这一思想解释中国发展奇迹、回应现实困惑时,他们对理论的理解将从抽象概念升华为内在认同,从被动记忆转为主动践行。组织学生走进革命圣地、现代化企业和美丽乡村开展研学活动。在革命旧址感悟初心使命,在创新企业见证科技自立自强,在美丽乡村感受乡村振兴成果。这种“行走的课堂”让学生在鲜活案例中直观感受理论的实践伟力,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情感认同和实践认同。

借力技术赋能。在数字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面对部分理论内容因现实条件制约(如实践场景缺失、实体操作门槛较高)导致的实践落地难题,依托虚拟仿真技术构建替代性实践场景,有效弥补实践条件不足的局限。虚拟仿真技术通过构建高度还原的场景,让原本难以通过传统教学呈现的理论内涵,成为学生可感可触的亲历体验,推动认知向实践感知跨越。讲解“奉献担当精神”时,借助VR技术打造丹江口筑坝现场虚拟场景,让学生在“搭建茅草棚宿营地”“参与汉江截流大会战”的沉浸式体验中,触摸10万民工用双肩挑土筑围堰的艰辛,直观体悟“顾全大局、甘愿奉献”的建坝精神内核;解读“自力更生精神”时,通过数字建模还原“十堰三线建设初创场景”,让学生“走进”二汽芦席棚创业的厂房,目睹老一代建设者围绕万吨锻压机攻关的日夜,理解“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的三线精神如何转化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实践。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理论从平面化认知升级为情感化认同,当学生对精神的理解融入筑坝人的汗水、创业者的坚守等体验记忆,便会自然生发出“想践行、会践行”的自觉意识,推动认知向实践迈出关键一步。

优化考核激励。打破单一试卷考核,将实践表现、综合能力纳入评价,推动理论培育从学知识到做实践。第一,优化评价维度。除试卷检测理论知识点外,新增三类实践指标 ——“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时长与成果(如调研报告、帮扶案例)、社区服务中的具体担当(如志愿时长、解决问题数)、校园思政活动参与深度(如理论宣讲次数、活动策划贡献)。第二,制定实操标准:采用“量化+质性”结合方式,比如“三下乡”成果按问题解决度、群众反馈打分,社区服务以服务记录、社区评价佐证,让评价有具体依据,引导学生主动走进现实场景。第三,强化激励关联。将上述实践表现与评奖评优、入党考察直接挂钩,比如社会实践优秀者优先参与奖学金评选,理论宣讲成效好的纳入入党积极分子重点考察,推动学生从被动应付考试转向主动践行理论,实现“做中学、行中信”。

理论自信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潜移默化、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思政课作为主阵地,需始终围绕“破解认知偏差、强化情感认同、推动实践转化” 的核心目标,将党的创新理论从课堂内的知识传递转化为生活中的自觉践行,从思想上的认知认同升华为行动上的笃行坚守。唯有如此,才能帮助新时代大学生真正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让理论自信成为其青春奋斗的精神底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复兴一代的磅礴力量。

【作者:庹婕,法学博士,系汉江师范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研室主任。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专项任务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培育大学生理论自信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Z16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