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工人日报报道,这个国庆长假,当无数人忙着奔赴山海、打卡网红景点时,青岛农业大学学生孟成却选择回到山东潍坊老家,在5亩玉米地里度过了7天半的时光——每天埋头掰玉米,没有精致的旅行照,没有热闹的聚会,只有一双沾着泥土、磨出薄茧的手,和一句朴实到极致的话:“我多干一点,父母就少干一点。”
这段简单的视频没有华丽包装,却像一缕清泉淌进千万网友心里,有人想起自己“从小学到研究生,每个假期都帮父母干农活”的过往,有人感慨“原来‘诗和远方’之外,还有一种牵挂叫家乡的庄稼,一种诗意叫替父母扛下辛劳”。孟成的选择,看似平凡,却恰恰照见了“与父母一起扛”这份品质的珍贵。
“与父母一起扛”,扛的是对父母辛劳的体谅,是把“感恩”落在实处的行动力。孟成心里清楚,5亩玉米地对年迈的父母来说,意味着日复一日的弯腰、搬运,意味着汗水浸透衣衫的疲惫。他没有把“心疼父母”挂在嘴边,而是用7天半的实际行动给出回应——能多掰一筐,父母就能少累一阵;能早收完一天,父母就能多歇一晚。这种“不说多话,只做实事”的心意,比任何祝福都更有重量。就像网友留言里提到的,那些年帮父母插秧、割稻、喂猪的日子,未必有多“诗意”,却在一次次与农活的碰撞中,读懂了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不易。如今很多年轻人习惯了父母的付出,总觉得“他们养我是应该的”,甚至有人一边啃老一边抱怨父母不够“给力”,对比之下,孟成们的选择更显难得:他们没把父母的辛劳当理所当然,而是用最朴素的方式,把“我懂你”变成了“我帮你”。
这份品质的珍贵,还在于它对抗了当下一些浮躁的价值观。如今社交平台上,不乏年轻人晒出奢华假期、攀比名牌穿搭,甚至有人把“炫富”当成潮流,把父母的付出当成炫耀的资本;也有不少人毕业多年仍“啃老”,心安理得花着父母的积蓄,却不愿为家庭分担半点压力。而孟成们的选择,像是一股“反潮流”的清流。他们不羡慕别人的热闹,更在意父母的肩膀是否能轻一点;他们不追求表面的光鲜,更看重能为家里做些实在事。
就像有的年轻人求学时四处勤工俭学,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不愿向父母多要一分钱;有的刚工作就主动承担家用,哪怕加班到深夜,也会记得给父母打个电话报平安。他们知道,“与父母一起扛”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在“想喝奶茶时多忍忍,给父母买件保暖衣”的取舍里,在“周末少睡会儿,帮家里打扫收拾”的行动里,一点点织就的责任。
更深层看,“与父母一起扛”的经历,其实是年轻人成长中最珍贵的“必修课”。在掰玉米、插秧、喂猪这些看似枯燥的农活里,藏着最真实的生活教育:让他们知道一粒米、一颗玉米都来之不易,明白“劳动才能换来收获”的道理;让他们在与父母并肩劳作的过程中,学会体谅、学会分担,慢慢懂得“责任”二字的分量。就像孟成,在玉米地里的7天半,不仅是帮父母干活,更是在亲身感受生活的艰辛后,让自己的肩膀变得更有力量。
这种力量,会让他在学习中更能吃苦,面对难题时更敢坚持;会让他在未来的生活里,更懂得珍惜、更愿意担当。网友们对“帮父母干农活”的集体回忆,本质上是对这种成长方式的认同:比起温室里的呵护,与父母一起扛过的苦,更能让年轻人长出直面生活的勇气和底气。
常有人给“00后”贴上“自我”“佛系”的标签,觉得他们“吃不了苦、扛不起事”,但孟成们的故事却在打破这种刻板印象。他们或许生长在物质相对充裕的时代,却没有丢失“体谅父母、分担责任”的本心;他们或许熟悉网络世界的热闹,却始终记得家乡田埂上的牵挂。这份“与父母一起扛”的品质,不只是对小家的回馈,更是对社会的担当。当年轻人懂得为家庭扛事,未来才更愿意为社会尽责;当“感恩”“责任”成为他们的内在追求,我们的社会才能更有温度、更有力量。
这个国庆,孟成在玉米地里收获的不只是庄稼,更是一份足以支撑他未来的品质。而他的故事也在提醒我们,“诗和远方”固然美好,但别忘了家乡的父母,别忘了“与他们一起扛”的温暖与责任。毕竟,那些一起扛过的苦、一起流过的汗,终将成为生命里最珍贵的财富,让我们在人生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 作者:黄鹤权 初审:乐乐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