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红网报道,河南汝州市教育体育局近日通报,两名2025届公费师范生因违反定向培养协议,需每人退还5.1万元培养补助与违约金,处理材料同步记入个人人事档案。这并非孤例,广东陆丰、福建莆田等地近期也陆续公布公费师范生违约名单,违约金额从2.4万元到8.97万元不等。本为补充基层教育力量设立的公费师范生政策,正遭遇“先签约后违约”的潜规则冲击。5.1万元违约金背后,是个人诚信的失守,更是政策设计与社会共识面临的双重考验,值得深思。
公费师范生违约频发,首先源于违约成本与政策红利的严重失衡。公费师范生在校期间享受免学费、住宿费及生活补助,四年权益总额往往远超数万元违约金。对部分家庭而言,用这笔钱“购买”职业自由,成了看似划算的选择。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成本“明码标价”正在消解契约的严肃性。有家长坦言,报考时就看中“免学费、包分配”的实惠,若孩子毕业有更好出路,便主动承担违约金。当违约从失信行为异化为可计算的“经济选择”,政策初衷便被架空——基层教育亟需的人才未到岗,宝贵的培养资源却流向了投机者,形成公共利益的双重损耗。
社会氛围对契约精神的弱化,进一步降低了违约的心理门槛。多年前,公费师范生违约会承受强烈的道德谴责,如今却有声音为之辩护,称其为“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摆脱18岁决定的束缚”。这种论调模糊了权利与义务的边界:公费师范生享受的政策红利,本质是对“服务基层教育”承诺的提前透支,而非无条件的福利馈赠。更令人忧心的是,少数违约者甚至高调炫耀“交钱买自由”,将失信行为包装成“理性选择”。当诚信不再是职业道路的底色,当契约精神遭遇功利主义冲击,不仅会动摇政策公信力,更会侵蚀社会运行的信任基础。
违约带来的连锁反应,最终伤害的是基层教育生态。公费师范生政策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定向培养破解乡村教师短缺难题,促进教育资源均衡。一名师范生违约,看似只是个人职业选择的调整,实则打乱了基层学校的师资补充计划。某乡村校长曾透露,学校按公费师范生名额预留岗位,临开学却被告知学生违约,只能临时找人代课,教学安排全被打乱。更严重的是,违约者挤占了真正有志于从教者的机会,那些主动放弃其他选择、坚守基层的师范生,反而要承受资源被分流的不公。这种失衡若持续蔓延,将让政策陷入“招不到真人才、留不住好人才”的恶性循环。
遏制违约之风,不能仅靠道德说教,更需制度层面的精准发力。当前,部分地区已开始探索强化约束,如丰顺县将违约记录归入人事档案,这比单纯罚款更具震慑力。未来还可进一步优化惩戒机制,适当提高违约金标准,将违约行为与征信系统挂钩,增加职业发展的隐性成本。但惩戒仅是兜底,更要从源头破解问题。招生阶段应强化政策宣讲,通过实地体验、职业访谈等方式,让考生充分了解基层教育的责任与价值,避免因认知偏差导致违约。培养过程中,需加强职业认同教育,同时打通基层教师的职业发展通道,改善待遇保障,让师范生看到坚守岗位的成长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也应保留必要的弹性空间。对因重大疾病、职业适配性不足等特殊原因确需违约的,可建立规范的退出机制,避免“一刀切”。但这种弹性绝不能成为投机者的漏洞,必须通过严格的审核程序划定边界。唯有“宽严相济”,才能既保障个体合理权益,又维护政策严肃性。
从本质上看,公费师范生违约争议,是个人发展与公共利益的平衡问题。5.1万元或许能结清经济账目,却赎不回丢失的诚信,更弥补不了基层教育的损失。当政策设计能让履约者有获得感,让违约者付足代价,当社会共识能坚守契约精神的底线,公费师范生政策才能真正吸引并留住有志于教育的人才。毕竟,基层教育需要的不是临时过客,而是愿意扎根的守望者,而这份守望,始于一份郑重的承诺,终于一生坚定的践行。
(作者:黄鹤权 初审:乐乐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