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教育评论 > 正文

【红笔网评】世界粮食日,“中国饭碗”里装着的何止是“国之大者”?

时间:2025-10-16 浏览量: 作者:郭元鹏

10月16日,我们迎来第45个世界粮食日。据新华社报道:作为全球人口大国,中国始终将粮食安全置于治国理政的核心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十四五”即将收官,“十五五”新程待启。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积极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链条“手拉手”守护好大国粮仓,中国将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今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为“手拉手共倡多样美食,聚合力同创美好未来”。在全球粮食危机阴云不散的背景下,这一主题既蕴含着对各国携手应对挑战的深切期许,也提醒着人们关注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中国始终将粮食安全视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国饭碗”里装着的,不仅仅是维持生计的粮食,更是“国之大者”的责任与担当。

中国饭碗,装的是百姓的幸福生活。粮食安全,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秋粮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大头,为了确保秋粮颗粒归仓,各地各部门全链条发力,守护粮丰民安。山东德州平原县恩城镇为农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及时高效的烘干和售卖服务,让种粮大户吴光远这样的农户避免了因连阴雨造成的损失。在黑龙江五常市,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电商平台打通销路,让农户不仅有好收成,更能卖好价。这些举措,让亿万农民的辛勤耕耘得到了回报,也让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更加充实,为幸福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饭碗,装的是科技的创新力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粮食生产领域,科技创新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安徽阜阳直属库的绿色储粮技术,到湖北潜江的智能收割机,再到四川成都的粮食智能扦检设备和AI虫情监测系统,科技赋能贯穿了粮食生产、储存、加工全链条。我国农机保有量超过2亿台(套),农耕机械化率超过75%,北斗终端设备应用超过220万台(套),越来越多的“黑科技”让农业生产更加精准、高效、绿色。科技创新不仅提升了粮食产量和质量,也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注入了强大动力。

中国饭碗,装的是节粮减损的社会共识。“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粮食增产不易,节粮减损同样重要。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粮食全链条节约减损。中粮集团的9%黄金碾磨技术,让每吨稻谷多产出32公斤大米,有效提高了粮食利用效益。在餐饮环节,“光盘行动”深入人心,像杭州“知味观”这样的餐厅通过菜量提示、提供打包服务等方式,引导顾客节约粮食。节约粮食,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行动,这不仅是对农民劳动的尊重,也是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中国饭碗,更装的是大国的责任担当。“仓廪实,天下安。”中国始终牢记粮食安全这个“永恒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同时,中国也积极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智慧和力量,通过开展农业国际合作、分享粮食生产技术和经验等方式,与世界各国携手共护粮食安全。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十四五”即将收官、“十五五”新程待启之际,我们要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继续全链条发力,守护好大国粮仓。让“中国饭碗”不仅装满优质粮食,更装满科技、节约和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粮食基础,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