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极目新闻10月16日报道,“青春华章我们的回答”网络大思政课主题活动当日在江汉大学举行。现场,赵兴炜教授团队带着“荆楚”人形机器人登台,拆解从零突破直线驱动技术的攻坚路;武汉车谷江大女足队员刘艳秋重温亚洲冠军诞生夜的热血;江大爆破团队分享在“地球第三极”凿山开路的坚守;华中师大学生余典则讲述跨越5省8地的实践故事。这场活动没有空泛说教,只用三个硬核故事与一段行走经历,勾勒出当代青年以行动回应时代的生动图景,也让思政课真正走进了青春心里。
“荆楚”机器人的成长轨迹,藏着中国青年自主创新的倔强。研发起步时,赵兴炜团队面临关键抉择:是走成熟的转动驱动老路,还是闯直线驱动的新赛道?他们选择了后者,只因“想为中国机器人锻造自主可控的力量之源”。直线驱动核心的“行星滚柱丝杠”研发,要突破设计、材料、工艺多重难关,无数次模拟计算无果时,团队从航天技术中寻得灵感,最终让小小的丝杠承载起800公斤负重。如今,“荆楚001号”从实验室走进东风汽车生产线,还将服务养老场景,这种从0到1再到实用的跨越,正是青年科研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鲜活注脚。
江大女足的奖杯里,盛满武汉“不服周”的韧劲与坚守。从2017年以最佳射手助力球队冲超,到2020至2022年拿下女超三连冠,再到今年5月历经120分钟鏖战、6轮点球大战登顶亚洲,刘艳秋和队友们用汗水诠释了拼到最后一刻的精神。点球大战时全场的寂静、落后时的逆势翻盘、终场哨响后的相拥而泣,这些细节比奖杯更动人,它们印证着冠军从不是偶然,而是摔倒后再爬起的日常。如今球队备战新征程,这份“不服周”的劲头,早已超越赛场,成为当代青年面对挑战时的精神坐标。
江大爆破团队的高原足迹,则书写着科技服务国家的担当。在“世界最难铁路”川藏铁路的建设中,团队240多天驻扎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研发的机械化装药技术将作业人员从12人减至4-6人,既减强度又缩工期;在鄂州花湖机场建设中,他们用台阶爆破高效作业模式实现炸山不扰民、无粉尘,被赞为“现代愚公”;从汶川地震到五峰泥石流,他们更用爆破技术开辟生命通道。这些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只有于毫厘间定乾坤的精细,和“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的坚守,让“爆破蓝”成为青春最美的底色。
而余典与全国468所高校学子的实践,则让“青春作答”成为一场集体行动。他们在新疆记录民族交融,在遵义设计红色文创,在光谷感受科技脉搏,4.46万篇实践感悟、1.4亿次全网曝光,证明青春的答案从不是纸上空谈。当北大、清华学子走进武汉的企业与文化地标,当更多青年从“听故事的人”变成“讲故事的人”,思政课便不再是课堂里的单向传播,而是延伸到祖国大地的生动实践。
这场大思政课的价值,正在于它让青年看到青春的答案,从来不在温室里,而在创新的实验室、拼搏的赛场、攻坚的高原上;个人的理想,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我深信,赵兴炜团队的机器人、女足的奖杯、爆破团队的炸药,看似不相关,却都指向同一个答案——当代青年用行动证明,他们有能力扛起责任,有底气突破创新,更有决心把青春写在祖国需要的地方。
( 作者:黄鹤权 初审:乐乐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