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是大多数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在第十七届新东方家庭教育论坛上,作家毕淑敏的这句话道破了教育最本质的情感联结。她以诗意的比喻提醒人们,教育从业者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生命个体——无论是“花种”“草种”还是“稻谷”,都需要同样的阳光雨露,同样的教育温情。这既是对教师角色的深刻诠释,更是对教育本真的深情呼唤.
教师之为“重要他人”,绝非仅限于知识传授的单一维度。他们是孩子精神世界的早期访客,以其言行举止、价值判断乃至生命态度,悄然参与学生人格的塑造工程。这种影响如风拂面,无形却有力;如雨润物,无声却持久。从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的师表风范,到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的启迪智慧;从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到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教育情怀,人类文明星空的每一束光亮,无不印证着教师作为精神引路人的永恒价值。
面对禀赋各异、心性万千的生命个体,教育的真谛在于“各因其材,各成其器”。玫瑰不必羡慕松柏的挺拔,稻谷无需模仿花朵的娇艳——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生长轨迹与绽放方式。真正的教育者,当有识珠的慧眼,既能欣赏牡丹的华贵,也能读懂苔花的自信;既能鼓励参天大树的凌云之志,也能呵护遍地小草的盎然绿意。这种教育智慧要求老师摒弃“唯分数论”的单一标尺,打破“标准化生产”的教育迷思,让每一粒种子都能在适宜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长节奏。
欲担此“重要他人”之重任,教师需要持续的精神修炼与专业成长。他们不仅要有“授业解惑”的专业功底,更要有“传道树人”的使命担当;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业上的指导者,更要成为他们精神成长的陪伴者。《学记》云:“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师唯有以人格感染人格,以智慧点燃智慧,以温情培育温情,才能在学生心田播下真善美的种子。这种影响力的深远,往往超越课堂四壁,穿越岁月长河,成为学生一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期待教师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其实是在呼唤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具生命温度的教育生态。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成为那束温暖而不刺眼的光,照亮每一粒种子的独特价值,守护每一个生命的尊严与梦想。当教育的园圃中百花竞放、草木葳蕤、稻谷飘香,我们收获的将不仅是个体的卓越成长,更是一个民族精神血脉的奔涌不息与文明根基的坚如磐石。
( 作者:关育兵 初审:乐乐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