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教育评论 > 正文

【红笔读编往来】让“红笔”成为观察世界的“望远镜”和“显微镜”

时间:2025-11-05 浏览量: 作者:郭元鹏

荆楚网11月4日报道:“咱们这个‘红笔’之名啊,还是源自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哲学家、校友杨献珍那句‘把自己的历史用红笔写到底’的誓言。”近日,“红笔网”创始人,汉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胡文江向记者介绍道。

“红笔”之名源自杨献珍“把自己的历史用红笔写到底”的誓言,这抹红色不仅是精神传承的象征,更成为青年观察世界的思想利器。汉江师范学院“红笔网”11年的实践,生动诠释了如何让马克思主义成为穿透迷雾的“望远镜”与洞察本质的“显微镜”。

“红笔”的“望远镜”功能,在于以理论高度指引青年看清时代大势。从围绕新年贺词推出“七人谈”,到用舞台剧《红笔铸信仰》活化红色记忆,“红笔网”始终引导青年站在历史与时代的维度思考问题。这种站位让青年跳出个人视野局限,在国家发展逻辑中找准人生坐标,正如杨献珍用一生践行的真理追求,让理论成为把握大势的思想罗盘。通过“红笔名师讲堂”等平台传递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更让青年学会从宏观维度解读中国发展。

而“显微镜”的价值,则体现为用辩证思维剖析现实肌理。面对“内卷焦虑”等青年关切问题,“红笔网”则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深挖本质,既讲透“怎么看”,更指明“怎么办”。这种精准引导,为青年配备了思想的“放大镜”,既能在乡村振兴典型金梅的故事中看见制度优势,也能在周鑫捐髓救人的善举中发现人性光辉,实现了“小故事”与“大道理”的深度链接。

让“红笔”发挥双重效能,关键在创新传播方式。“红笔网”构建的多平台矩阵与多模态作品体系,将《井冈山精神》等理论内容转化为鲜活短视频,让正能量收获大流量。本科生“导师制”更形成创作传帮带效应,使马克思主义在青年笔下实现网络化、青春化表达,避免了理论传播的“水土不服”。

汉江师范学院于2014年创办全国首个高校网评专题平台“红笔网”,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传承红笔薪火、激扬青春正气”为使命,打造集思想引领、写作训练、价值传播于一体的网络思政品牌。11年来,平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引导青年观察社会、分析问题、表达主张,先后获评湖北省重点网评阵地、全省网络素养教育示范基地,建成校级重点研究中心,《网络评论写作素养》课程获批“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

从杨献珍的誓言到今日青年的实践,“红笔”的底色从未改变。它既是理论传承的载体,更是思维训练的工具,让青年在观察世界中坚定信仰、练就本领。这种将精神传承与思想赋能相结合的实践,为新时代网络思政教育提供了宝贵范本。

(作者:郭元鹏     初审:乐乐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