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教育评论 > 正文

【红笔观察】专列上的“思政课” 滋养心灵的“营养乳”

时间:2025-11-12 浏览量: 作者:殷建光

11月10日清晨,一列载着千余名师生的专列从北京西站驶出,一路向南奔赴湖北十堰。这趟特殊的旅程,不仅是空间上的移动,更是一堂流动的思政课——它让理论走出课本,让教育融入生活,如滋养心灵的“营养乳”,在行走与感悟中浸润成长。

课堂上的知识是呆板的,生活的知识是灵动的。最好的学习在路上,研学旅行最大的意义就是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深度融合,思政研学,更是如此。思政的滋养,唯有在生活沉浸中才能成为人生的营养。“读万卷书”需配“行万里路”,尤其对思政教育而言,刻板的理论宣讲远不及具象的生活体验来得动人。当列车跨越黄河时,老师指着窗外介绍:“看不见的河底,藏着穿黄工程的隧洞,7米内径的管道将南水北调的清流从30米深的河床下送向北方。”这样的讲解,让书本上的“国家工程”变成了可感知的实体,学生看得见黄河的奔腾,也能想象水流穿洞而过的壮阔。这种调动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的沉浸式教育,远比黑板上的文字更有穿透力——思政的力量,本就该在真实的场景中喷涌。

时代的榜样最有力量,生活的故事最有能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诗意远方,但是,来自对时代的认识,对身边的感悟,这是打开每个人思想修养提升的金钥匙。列车上,全国“最美教师”彭玉生的录音广播传来,这位扎根丹江口库区的校长,讲述着当地孩子爱水、护水的日常,讲述着库区人民“人人都是守井人”的坚守。为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几代人默默付出的故事,让“生态文明”“家国担当”这些抽象概念有了具体的注脚。榜样的力量不仅在远方,更在那些为时代使命默默坚守的普通人身上,比起课堂上的概念阐释,这样的“水故事”更像甘泉,能自然流入学生心田。

互动才能打动,体验才能提升。思政教育,只有在互动与体验中,学生才能被打动,能提升。专列上的高铁知识挑战赛、现场教学讨论,打破了“你讲我听”的传统模式。学生在抢答中了解科技进步,在交流中碰撞思想,旅途的寂寞变成了学习的乐趣。有学生说“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恰恰点出了思政教育的要义:教育不必正襟危坐,进步可以在热烈的互动中发生。当学生主动说出“想去丹江口看看水源地”“长期坚守太不容易”时,说明教育已触动心灵——这正是思政课追求的效果:不是灌输,而是启发;不是说教,而是共鸣。

这趟“思政专列”的价值,不止于千里奔赴,更在于提醒我们,思政教育可以有更多打开方式,不必困于教室,社区巷陌、田间地头皆可成课堂;不必依赖课本,身边的榜样、时代的变迁皆是教材。让思政课“走起来、动起来、活起来”,才能让其真正“活”在学生心里,成为滋养成长的“营养乳”。期待这样的“专列”多一些,让更多孩子在行走中认识时代,在感悟中涵养心灵——这才是思政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 作者:殷建光    初审:乐乐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