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我们来啦!”这声青春的呼喊,标志着一段跨越千里研学旅程的开启,更奏响了一曲“水润京华”与“青春溯源”的双向奔赴的乐章。北京市千余名师生奔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这不仅是规模空前的首都学子赴水源地研学活动,更是一堂将国家战略具象化的“行走中的思政课”。其意义远超常规游学,为新时代如何开展国情教育、深化区域协作、培育青年担当提供了深刻启示。
这是一堂“饮水思源”的感恩课,让家国情怀在源头活水中涤荡升华。南水北调,这一跨越半个多世纪的世纪工程,对受水区的年轻一代而言,或许曾是地理课本上的抽象概念。然而,当学子们亲身站立于雄伟的丹江口大坝,俯瞰这一库关系到北方诸多城市命脉的清水,聆听水源地人民为保水质永续而搬迁、转型的奉献故事,宏大的国家叙事便瞬间转化为可感可知的集体记忆。这趟溯源之旅,让“饮水思源”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内化于心的真切体悟,让年轻一代深刻理解国家工程背后的人民力量与牺牲精神,从而在心底深深植根感恩与责任的种子。
这是一堂“立体多维”的认知课,让核心素养在“四脉文化”交融中淬炼提升。本次研学的精妙之处,在于其突破了“景点打卡”的浅表模式,构建了“生态、文化、科考、智造”四大维度的立体课程体系。从“空天地”一体化水质监测所展现的现代科技力量,到武当山古建筑群蕴含的“一柱十二梁”的东方智慧;从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揭开的“中国恐龙之乡”史前奥秘,到东风汽车博物馆见证的民族工业崛起之路——学子们在“四脉文化”(水脉、文脉、龙脉、车脉)的交融中,进行了一场跨学科的深度探索。这种沉浸式、探究式的学习,正是对传统课堂边界的有力突破,全方位锻造了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与家国情怀。
这更是一次“协同共赢”的实践课,为区域协作与教育创新开辟了新路径。京堰两地因水结缘,此次大规模研学活动,是今年9月双方签署研学战略合作协议后的首个落地成果,标志着两地的协作从最初的水源保护、经济支援,深化至更深层次、更可持续的人文交流与教育融合。学子们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是京堰深情的青春使者。他们所见证、所传播的,将汇成推动两地共同发展的新兴力量。这种以教育为纽带,以文化为内核的“研学+”协作模式,为南水北调沿线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如何实现从“硬件输血”到“软件造血”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创新范式。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是丹江口水库的万顷碧波,更是年轻一代心中不断滋长的国情认知、文化自信与时代担当。当千名学子的求知目光与世纪工程的壮阔轨迹交汇,我们看到的,是国家战略在青春心田播下的种子,正悄然生根发芽。这堂在十堰山水间展开的生动课堂,以其成功的实践启示我们:最好的教育,在路上;最深的感悟,在脚下;最厚重的家国情怀,就孕育在这“行走的课堂”与现实的观照之中。
( 作者:关育兵 初审:乐乐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