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教育评论 > 正文

【红笔网评】严打论文买卖要彻底 倡导学术研究贵崇真

时间:2025-11-14 浏览量: 作者:殷建光

据“网信中国”微信公众号消息,近期,部分网络账号违规提供学术论文买卖、代发、代投服务,严重扰乱网络秩序,污染网络生态。中央网信办依法严惩一批违法违规账号,现将部分典型案例通报如下。(11月13日中国新闻网)

中央网信办严惩违规提供论文买卖、代发服务的网络账号,一系列典型案例的通报,既是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重拳出击,更是对纯正学术生态的坚决捍卫。这场整治大快人心,但要根治论文买卖的沉疴,不能仅停留在“堵”的层面,更需深挖病灶、标本兼治,让学术研究回归“崇真”的本源。

论文买卖之所以屡禁不止,根源在于扭曲的学术评价体系与利益链条的相互勾连。尽管“不唯论文”的导向早已明确,但在不少领域,论文仍是职称晋升、项目评审的“硬通货”。其实,这也正常,论文的确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学术价值。但是,一些评价者重“数量”轻“质量”、看“标签”忽“实效”,这样,就让投机者有机可乘。网络平台明码标价、学术期刊默许“版面费”、研究者甘愿“公费买单”,当然,也有自费买单,这样,就形成了一条从“造假”到“变现”的完整灰色产业链。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风气会形成逆向淘汰:踏实研究者的成果被淹没,投机取巧者靠“买论文”获利,最终侵蚀学术研究的公信力。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在我们身边泛滥,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

彻底铲除论文买卖的土壤,需要进行“破立结合”的系统改革。首先,重构评价体系是关键。可探索“双轨晋升制”:对长期坚守专业岗位、扎实工作者,实行年限晋级,破除“唯论文”的内卷,鼓励踏实工作,按部就班;对有重大创新成果、经权威认可的顶尖人才,开通破格通道,让真正的贡献者脱颖而出。总之,评价标准要向“看实效”,比如考察研究成果是否解决实际问题、是否有社会价值,让“空头论文”无处遁形。其次,规范学术期刊生态是基础。需厘清学术期刊的经费来源,对依赖“版面费”生存的期刊进行整改,切断其与论文买卖的利益关联,要建立期刊“黑名单”制度,对参与造假的刊物坚决追责,让学术发表回归“学术共同体评价”的本质。第三,强化研究实效监管是保障。推行“研究与实践挂钩”机制,比如评估德育研究者,不仅看其论文,更看其在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实际成效;考核工程技术人员,不仅看专利论文,更看技术转化的落地成果。通过“虚实对照”,让学术诈骗无所遁形,让空头理论家不能得逞。

学术研究的价值,在于探索真理、解决问题,而非炮制文字垃圾。严打论文买卖,既是守护学术的纯洁性,更是为真正的研究者扫清障碍。当评价体系回归理性,当利益链条彻底断裂,当“崇真”成为学术圈的共识,才能让每一篇论文都经得起实践检验,让每一份研究都能为社会进步注入真实力量。这才是学术研究应有的模样。

(作者:殷建光    初审:乐乐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