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新闻转发了一位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摒弃网络烂梗的视频,引发了广泛热议,尤其是老师说的“喜欢说这些话的都是偷懒的人,我们要做好中国人,说好中国话。”看似日常的教育场景,却像一把利刃,精准刺中当今语言文化的病点。在网络用语飞速迭代的今天,摒弃烂梗对公序良俗的冲击,永葆汉语庄严厚重的本色,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
语言是思维的边界,更是文化的载体。从“震撼人心”的澎湃到“目无全牛”的绝妙,汉语的魅力在于细腻地描绘感情、精准地传递思想。然而当下,看到精彩的表演只会说 “666” “绝绝子”这样的网络烂梗,以“极简化”的方式冲击着这份细腻。这种烂梗看似高效,但却潜移默化地助长大脑养成“套模板式表达”的思维惰性,既丢了对情感的捕捉,又失去对事物的探究,最终让语言沦为缺乏温度的“机械符号”。
更令人揪心的是,本应滋养语言净土的校园,恰恰成为烂梗泛滥的重灾区。此前重庆某中学曾出现用“唐人”来称呼唐氏综合症同学,看似“开玩笑”的玩梗,实则是对特殊群体的公然冒犯,更是对文明底线的肆意践踏。对于正处价值观形成期的青少年来说,长期浸润在充满低俗恶意的语言环境中,也极有可能会扭曲其价值判断,将“低俗”当“潮流”,把“恶意”当“习惯”。
烂梗的泛滥与平台“流量至上”的畸形导向作用脱不了干系。在自媒体低门槛的传播特性下,一些游戏、短视频平台将烂梗奉作“流量密码”,以话题发布、热搜推荐等作为 “助推器”;部分自媒体博主为博眼球、涨粉丝,刻意编造歪曲黑话,全然不顾对语言文化的破坏。与此同时,烂梗也成为社交场景中某些小圈子或同龄人“排他”的“圈层壁垒”,“圈外人”为避免陷入“脱节”的尴尬处境,被迫跟风使用,以获取身份认同。
当然,网络用语并非一无可取,“奥里给”传递着不服输的生活热情;“搭子”勾勒出新型社交的温暖轮廓;“强国有我”“银发力量”更承载时代精神,成为传播社会正能量的鲜活载体。这些网络用语之所以被认可,正是因为它们在为汉语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守住了文明底线,成为了当下应有的“打开方式”。
“做好中国人,说好中国话”,老师这句意味深长的话不仅是对学生的期许,更是对我们每个人的警醒。以“抑扬并举”的智慧,厘清“创新”和“粗鄙”的边界,既要限流下架低俗、冒犯烂梗,筑牢烂梗传播“防火墙”,又要主动挖掘推广正向网络用语,传递正能量语言 “真善美”。只有这样,才能让汉语在守正创新中焕发生机活力,展现语言文化的坚守和传承。
(作者:王举 初审:乐乐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