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柳州一名老师的课堂教学视频走红网络,其融合夸张肢体表达与硬核知识的独特授课方式,经新华社转发后,引发全国网友热议点赞。视频中的这名老师名叫李锋,是柳州市景行小学本部2025(2)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11月17日上午,在该校教学楼二楼办公室,记者见到了李锋老师。对于视频走红并被新华社关注,李老师表示确实有些意外。(11月17日南国今报)
柳州景行小学教师李锋的课堂视频意外走红:夸张的肢体模仿、融入网络热梗的知识点讲解,让语文课堂变成笑声不断的互动场。这段被新华社转发的视频,不仅让网友直呼“想要这样的老师”,更撕开了优质课堂的一个真相:好课不必端着“架子”,能让师生在快乐中共情的教学,才是最动人的教育模样。
真实的热爱,比刻意设计更动人。李锋的走红,赢在“不装”二字。他坦言,视频里的夸张动作、趣味互动,不过是日常教学的自然流露——性格活泼的他,本就喜欢用轻松的方式和学生相处。“没想到日常会火”的意外,恰恰反衬出当下一些“优质课”的尴尬:过度追求流程完美、形式花哨,却忘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样是真诚。当教师带着“表演感”上课,学生自然难以投入;而李锋的课堂里,教师的热情是真实的,学生的笑声是由衷的。他把网络段子融入课文背诵,用肢体演绎文本场景,不是为了“博眼球”,而是发自内心地想让孩子觉得“学习不难,上课好玩”。这种“把个性融入教学,让教学成为天性”的状态,远比精心设计的“示范课”更有感染力。教育的真谛,本就该是教师以真实的自我,唤醒学生对知识的好奇。
快乐不是点缀,是学习的催化剂。或许有人质疑:课堂太“热闹”,会不会影响学习效果?李锋的实践给出了答案:40分钟的课,多数时间是“安静写字、扎实学笔画”,趣味互动只是课末1分钟的总结。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既守住了知识学习的底色,又用快乐打破了学习的“畏难情绪”。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人在愉悦状态下的记忆与理解效率更高。当学生为了记住生字跟着老师做夸张手势,当课文背诵变成“顺口溜”游戏,知识便从枯燥的符号变成了鲜活的体验。李锋说“乐在其中就不会累”,不仅是指自己,更是学生的状态——当学习从“任务”变成“期待”,孩子自然会主动投入。这种“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双向奔赴,正是教学相长的最佳写照。
好课没有模板,个性是最好的风格。李锋的“破圈”,给教育者提了个醒:优质课堂不该有“标准答案”。有的老师擅长逻辑清晰的讲解,有的老师长于生动形象的演绎,有的老师偏爱润物无声的引导——就像李锋的“活泼风”,本质上是他性格特质与教学内容的自然融合,而非刻意模仿的“套路”。现实中,不少教师被“标准化教学”束缚,不敢展露个性,生怕偏离“规范”。其实,教育的魅力恰恰在于多样性:严谨的数学课可以有“解题闯关”的趣味,严肃的品德课能变成“情景扮演”的体验。教育管理者若能少些“评比指标”的桎梏,多些“个性包容”的空间,鼓励教师从自身特质出发探索教学方式,或许会有更多“各美其美”的好课涌现。
李锋老师的走红是因为他守住了教育最朴素的道理:教师放下“架子”,学生才能打开“心门”;课堂充满真诚的快乐,知识才能真正走进心里。好课的定义或许有很多,但能让师生笑着教、笑着学的课,一定是其中最动人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