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路远,阻不断求知之路;淳朴民风,孕育出“学霸”之乡。11月20日,一场以“乡风文明润教育、教育反哺促振兴”为主题的调研座谈活动在郧西县景阳乡举行。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汉江师范学院等高校的社科专家团队深入景阳乡尚坪村、陈家庄村及泥沟初级中学,实地探访被誉为“学霸村”的小泥沟区域,系统梳理其乡风文明与教育成果良性互动的内在逻辑。(11月22日秦楚网)
郧西县景阳乡小泥沟区域,这个地处偏远的乡村集群,以持续涌现的名校学子和十年超千万元的助学反哺风尚,成为“学霸村”的鲜活样本。
“学霸村”的诞生,根源在于崇文尚学的文化基因深植乡土。退休教师朱义全口中“对书本、对老师刻在骨子里的敬重”,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准则 :老师受到尊重,知识成为追求,再难也要供孩子读书,这些朴素的观念代代相传,构筑起乡风文明的精神内核。在这里,家庭是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朱泽恩以自身经历诠释 “再难也要培养孩子”的坚守;学校是成长的沃土,即便条件艰苦,学子们依然怀着对知识的渴望挑灯夜读;社会是坚强后盾,乡贤企业家十余年如一日捐资助学,用桑梓情怀为教育赋能。家庭、学校、社会的同频共振,让 “尊师重教”从风尚转化为育人实效,形成了“好乡风→出人才→报桑梓→树榜样→兴乡村”的良性循环。
“学霸村”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精准施策与机制保障。郧西县教育局加大教育投入,支持乡村学校走“小而美、小而优”的发展之路,更创新成立全省首个县级教育公益基金,以千余万元资金为优秀学子颁奖、为困难学生解忧,构建起可持续的教育振兴模式。这种 “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家庭主导” 的协同育人机制,既守住了教育的公益属性,又激发了社会力量的参与热情,为乡村教育破解资源短缺、人才流失等难题提供了有效路径。
“学霸村”的示范意义,远超其本身的人才产出价值。正如专家团队所指出的,这一现象蕴含着教育情怀与桑梓情怀,彰显了吃苦奋斗、集体主义、追求卓越的精神,更孕育了乡贤文化、耕读文化、师道文化、榜样文化。在乡村振兴面临人才空心化挑战的当下,“泥沟现象”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证明了乡村不仅能培养人才,更能通过人才反哺实现自我振兴。将“泥沟故事”课程化、打造思政教育资源,推动相关经验的理论升华与成果转化,不仅能让励志勤学的文化代代相传,更能为同类偏远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样本:只要守住乡风文明的根与魂,筑牢教育振兴的基与石,乡村就能成为人才成长的沃土、振兴发展的高地。
“学霸村”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大计,而乡风文明则是教育发展的源头活水。从一颗“读书种子”到一片“人才森林”,从个人奋斗到集体赋能,从教育兴村到乡村振兴,“学霸村” 的实践生动诠释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深刻内涵。期待更多乡村能从 “泥沟现象” 中汲取智慧,以乡风文明滋养教育成长,以教育振兴激活乡村动能,让更多 “学霸村” 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涌现,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乡村力量。
(作者:郭元鹏 初审:乐乐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