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一场以“乡风文明润教育、教育反哺促振兴”为主题的调研座谈活动在郧西县景阳乡举行。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汉江师范学院等高校的社科专家团队深入景阳乡尚坪村、陈家庄村及泥沟初级中学,实地探访被誉为“学霸村”的小泥沟区域,系统梳理其乡风文明与教育成果良性互动的内在逻辑。(秦楚网2025-11-22)
乡风文明,带动教育思想蜕变。郧西景阳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曾因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读书不如打工”的观念一度盛行。然而,小泥沟区域“学霸辈出”的现象,恰恰源于乡风文明对教育认知的重塑。“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人才才能改变家乡面貌,办好家乡教育才是发展的动力。”当地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达成共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为教育事业捐多少钱都值得。”企业家王运富认为。“我当年就是因为读书少,走了不少弯路,所以再难也要把两个孩子培养出来。”学生家长朱泽恩成功求学过程、鼓励子女努力学习的经验,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如同漫长黑夜中的火种,点燃了无数学子求知若渴的火苗,让孩子们从小就树立远大志向、走出大山的不竭动力。
尊师重教,引领乡村持续振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荀子·大略》中的智慧,在郧西景阳乡体现为尊师重教传统对乡村振兴的深层驱动。退休教师朱义全动情提到:“我们这一带,老一辈人连一张写字的纸都舍不得糟蹋,对书本、对老师有一种刻在骨子里的敬重。”在景阳,尊师重教绝不是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实际行动。“孩子的未来,就是景阳的希望。”“过年可以不请干部,但不能不请老师。”“再困难也要供孩子读书”……朴素的崇文重教观念薪火相传,不仅留住了教师,更吸引了人才回流。2015年,郧西县景阳乡兰滩口村的唐远林四兄弟曾回乡投资4000万元发展油桐基地,带动就业和农民致富,引发该县6000多名成功人士返乡创业热潮。“尊师重教—培养人才—反哺乡村”的文明乡风,正不断激活乡村振兴的发展动能。
桑梓助教,积淀时代乡风根脉。“桑梓之地,父母之邦。”景阳乡“桑梓助教”的样板实践,成就文明乡风的形成。从最初得小泥沟村12名在外务工村民自发成立“助学基金会”资助贫困学生,到一批批成功人士支持教育、捐资助学,再到现如今郧西县成立的全省首个县级教育公益基基金会,1300余万元募集资金用于奖励优秀学子、资助困难学生的义举,让那里学生心中有爱、眼里有光,勤奋踏实、吃苦耐劳品格为后续成才、反哺桑梓注入活力。“学霸村”助学反哺现象,改变的不仅仅是当地无数学子的人生命运,更是让“重教兴乡、贤能扶才、聚智富乡”的乡风根脉蔚然成风、生生不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郧西景阳依托本土乡贤文化资源,同样能走出一条文化赋能助力教育振兴的成功之路。乡风文明润泽教育,教育成果反哺乡风。郧西景阳将“学霸村”经验转化为“全域振兴”的生动实践,让乡风文明与物质富裕同频共振,乡村振兴必定能画出更加美丽的画卷。
(作者:郑华 初审:乐乐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