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教育评论 > 正文

【红笔网评】“景阳现象”乃是乡风文明与教育反哺的双向奔赴

时间:2025-11-26 浏览量: 作者:胡欣红

近日,一场以“乡风文明润教育、教育反哺促振兴”为主题的调研座谈活动在湖北省郧西县景阳乡举行。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汉江师范学院等高校的社科专家团队深入景阳乡尚坪村、陈家庄村及泥沟初级中学,实地探访被誉为“学霸村”的小泥沟区域,系统梳理其乡风文明与教育成果良性互动的内在逻辑。(11月22日,秦楚网)

近年来,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长,乡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但在诸多因素的冲击下,不少乡村学校处境艰难,甚至徘徊在被撤并的边缘。在这样的背景下,“学霸村”无疑令人眼前为之一亮,让人看到了现实的另外一种可能。

山高路远挡不住求知脚步,淳朴民风孕育出教育奇迹。郧西县景阳乡小泥沟区域,这个地处偏远的乡村集群,以持续涌现的名校学子、十年超千万元的助学反哺风尚,成为远近闻名的“学霸村”。这一现象绝非偶然的人才扎堆,而是地方特色教育振兴模式的成功实践,是乡风文明与教育发展双向赋能的生动样本,更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供了可感可学的乡村范本。

乡风文明是教育振兴的深厚土壤,为“学霸村”的诞生筑牢根基。在小泥沟,尊师重教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文化基因。“老一辈人连写字的纸都舍不得糟蹋,对书本、对老师有一种刻在骨子里的敬重”,退休教师朱义全的感慨,道出了这里崇文尚学的民风底色。再难也要供孩子读书的朴素观念代代相传,家庭倾力支持、乡邻互帮互促的育人氛围,让寒门学子有了苦读追梦的精神支撑。这种根植于乡土的耕读文化、师道文化,摒弃了“读书无用论”的短视认知,为教育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正是乡村教育最珍贵的“本土养分”,也破解了许多乡村教育“无根”的困境。

教育成果是乡风文明的升华引擎,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从这里走出的学子,不仅带着勤奋踏实、吃苦耐劳的品格在人生道路上脱颖而出,更以“反哺桑梓”的实际行动回报家乡。一些乡贤企业家,十余年如一日捐资助学,设立奖学助学金,形成了“好乡风→出人才→报桑梓→树榜样→兴乡村”的良性循环。这种教育反哺不仅带来了真金白银的支持,更让崇文尚学的风尚有了鲜活的榜样引领,让乡风文明在代际传承中不断丰富升华。郧西县依托湖北希望工程成立的县级教育公益基金,募集资金1200余万元奖励优秀学子、资助困难学生,正是这种良性互动催生的制度成果,让教育振兴有了可持续的机制保障。

“学霸村”的深层价值,在于其构建了“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协同育人的闭环体系,成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微观窗口。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投入办好“小而美、小而优”的乡村学校;学校坚守育人初心,传承吃苦奋斗、追求卓越的精神;社会各界尤其是乡贤群体积极捐资助学,搭建起教育保障的桥梁;家庭秉持崇文理念,为孩子成长保驾护航。在这个闭环中,教育不再是孤立的学校行为,而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物质层面的助学反哺与精神层面的文化传承相互促进,既实现了人才培养的物质保障,又筑牢了乡风文明的精神根基,完美诠释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深刻内涵。

当前,乡村振兴正处于关键阶段,人才流失、空心化等问题仍困扰着许多乡村。小泥沟的实践证明,教育是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钥匙。当教育得到乡风文明的滋养,就能培养出兼具乡愁情怀与发展能力的人才;当人才以实际行动反哺家乡,就能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这种“乡风润教育,教育兴乡村”的双向奔赴,不失为乡村振兴最理想的发展路径。

乡村教育的振兴,绝不是复制城市模式,而在于发掘本土优势、激活内生动力。“学霸村”现象告诉我们,只要守住乡风文明的根,搭好协同育人的桥,乡村教育就能摆脱“无人”“无为”的困境,绽放独特魅力。期待更多乡村能从这一样本中汲取智慧,深耕本土文化土壤,构建多元协同的育人体系,涌现出更多“学霸村”,让教育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让每个乡村都能在物质富足与精神丰盈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作者:胡欣红    初审:乐乐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