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教育评论 > 正文

【红笔网评】“学霸村效应”:示范而不必照搬

时间:2025-11-26 浏览量: 作者:程振伟

“山高路远坑深,队伍颠簸驰奔。为何不辞辛苦?学霸之村牵引。”武汉大学王怀民教授的诗句,道出专家团队奔赴郧西景阳乡调研的深层动因。一个偏远山村,十年间走出数十名重点高校学子,更形成千万元级“助学反哺”风尚,被称作“学霸村”。这一现象,是乡村振兴中文化崛起的鲜活样本。

它的可贵,在于根植于深厚的乡风文明。在这里,尊师重教不是口号,而是生活本能。过年不请干部,必请老师;再难也要供孩子读书。这种对知识的敬畏,源于耕读传家的传统,也来自改变命运的朴素信念。退休教师朱义全说:“老一辈连一张写字的纸都舍不得糟蹋。”对书本的珍视,早已刻进血脉。

更关键的是,这里形成了“好乡风→出人才→报桑梓→树榜样→兴乡村”的良性循环。在外创业成功的乡贤,十余年来持续捐资助学,设立奖学金,推动“反哺—激励—传承”链条运转。这不是一时善举,而是一种可持续的感恩文化。汉江师范学院胡文江副教授提炼出“两个情怀、三个精神、四个文化”,特别是乡贤文化、耕读文化、师道文化、榜样文化,正是其内在肌理。

“学霸村”值得学习,但不必照搬。原因在于,其成功依赖独特的地理封闭性、强凝聚力的社会结构与深厚的历史积淀。如今交通便利、信息开放,这种“孤岛式”生态正面临冲击。若盲目复制“人人出学霸”,忽视本地实际,易引发家庭焦虑、资源错配,甚至教育异化。

教育的本质不是制造“学霸”,而是培育“人”。华中师范大学秦在东教授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悠悠乡愁的后继人、乡风文明的传承人、红色江山的守护人”。真正的振兴,不在于有多少学生考入名校,而在于每个孩子能否拥有尊严感、归属感与成长空间。

“学霸村”的真正价值,不在复制数字,而在激活精神。它提醒我们:教育振兴,必须从尊重开始,从信任起步,从文化扎根。我们可以借鉴其机制——将“泥沟故事”课程化,打造榜样教育体系;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让吃苦奋斗、集体主义、追求卓越的精神可感可知;鼓励乡贤参与,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格局。

也需警惕“唯分数论”“唯名校论”的回潮。我们要倡导多元成才观:有人能进清华北大,也有人能在田间种出希望;有人走出国门,也有人扎根家乡建设。

“学霸村”不是样板间,而是启示录。它的意义,不在于“复制成功”,而在于唤醒一种信念:无论身处何地,只要人心向学、乡风淳厚、上下同心,教育就永远有光。推广经验,应是“精神转化”而非“模板移植”。让“盆景”变“风景”,让一地之光,照见千村之路。

(作者:程振伟   初审:乐乐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