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冉彪评论”创办七周年之际
2016年2月3日,“冉彪评论”诞生。七年多来,“冉彪评论”走过了一段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岁月。今年五月,获中央表彰。到了今天,我能静下心来,为“冉彪评论”写几句心里话。老实说,“冉彪评论”创办七年多来,经历了太多磨难,得到了太多成长,收获了太多关爱,超越了太多自我,积攒了太多期待,但我最想说的是,“冉彪评论”走到今天不容易,真可谓走过了千山万水。
“冉彪评论”从诞生就经历了一些人的白眼冷眼和红眼。比如说,一些人公然说一些伤害“冉彪评论”的话:你写那些“牛大宽酸”的东西有什么意义?这是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干的事。还比如,一些人很不了然地说,你又不在网信办工作,写这些不是你的主业,你别忘了你在哪里领工资哈。这是典型的红眼病患者的表达。再比如,我对领誓“入党誓词”有错不纠错进行严肃批评时,还有人替他说情:“他已经出了一次丑,你就不要让他再出一次丑”,这是典型的护短行为。更为严重的是,这个神通广大的人,找来了一个更为神通广大的人,命令微信后台删掉了这篇评论。这是典型的正能量被强奸。对上述的磨难,我都一一承受下来,好在,有今天“冉彪评论”的扬眉吐气。
我在“冉彪评论”创办五周年写过一篇文章。我在文章中说,五年来无论遇到了怎样的风吹雨打,都坚持把“冉彪评论”写下去传开去。说到“坚持”二字,这让我想起在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中国电影导演张艺谋获得终身成就奖时的感言:“在电影这条路上,我还在学习,还是一个年轻人,这个奖应该叫终身学习奖。或者叫终身坚持奖。坚持是一种力量,坚持是因为心中有爱。”他的获奖感言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坚持,一个是有爱,我超赞成。借用张艺谋的话,我想说,有了坚持才有了“冉彪评论”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因为有爱才有了“冉彪评论”的从不言弃到不断壮大的理由。说到成长,我必须要说,“冉彪评论”凝结大家的关注关爱关心。我想起了天平主任上任后联系重点“大V ”就选择了联系“冉彪评论”,我想起了勇军主任用“沉稳大气”激励“冉彪评论”,我想起了魏春主任在一次学习会上就学习传播践行党的创新理论三次表扬“冉彪评论”。所有这些,我怎能忘记。
“冉彪评论”成为网上一股清新的暖流。“冉彪评论”始终坚持正面宣传,坚持传播正能量,坚持传播创新理论,坚持发出响亮的声音,特别是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新认知、新方法、新举措,让大家深受启发。有入党积极分子说,写入党申请书的时候,大量借鉴了“冉彪评论”的内容;有学生家长坦言,孩子高考作文得到高分,就是因为长时间关注和学习“冉彪评论”;还有的机关干部写学习体会文章,将“冉彪评论”的相关内容,经过消化之后变成了自己的体会;还有的高校马院思政课教师,把“冉彪评论”的观点,原原本本地给学生讲述;还有的基层党组织书记,给所在支部党员上党课,直接读“冉彪评论”给大家听;还有的部门一把手,把“冉彪评论”的重要文章,发到内部工作群,让中心组成员学习,让写作班子的同志谋划本部门工作时学习借鉴参考,等等。所有这些,都给“冉彪评论”以极大鼓舞、强大信心和巨大动力。
“冉彪评论”为什么不倒?原因有三:一是对党忠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冉彪评论”做到了,对党忠诚问心无愧,可以拿党性和人格担保,可以拿每一篇评论文章作证,可以让广大网友网民来评说。二是信念坚定。“冉彪评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没有动摇过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冉彪评论”的“根”和“魂”。之所以要这样做,那是因为“冉彪评论”从骨子里有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三是无怨无悔。这些年来“冉彪评论”始终走在前做表率,原因很简单,没有任何的私心杂念,没有个人的恩怨得失,没有对事业的半点懈怠。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执着、热爱和付出,才会义无反顾地大步向前,才会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才会跑出让世人刮目相看的最好成绩。
“冉彪评论”为何能坚守?那是因为:“爱党信党永远跟党走”是“冉彪评论”的信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冉彪评论”的信念,“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是“冉彪评论”的信心,“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是“冉彪评论”的职责;“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冉彪评论”的追求,“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是“冉彪评论”的责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冉彪评论”的本质,“学习践行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冉彪评论”的宗旨,“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是“冉彪评论”的誓言,“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是“冉彪评论”的刚毅,“不换赛道、不留痕迹”是“冉彪评论”的志气,“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是“冉彪评论”的本色,“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坚信未来”是“冉彪评论”的锐气。写到这里,我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所指出的话,“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冉彪评论”何来的殊荣?得益于“冉彪评论”的“百年百评”。20个月、600多个日日夜夜、多达25万余字。这是怎样的一种考验?最初的动因是,之前我参加了一个媒体的谋划如何宣传好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碰头会。在这个会上,这个媒体的负责人公开说,“我们就是要搞有影响的事情要让大家记得住的事情,其他的就不要去管了,特别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就千万不要干了。”听罢这话,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什么叫出力不讨好?难道有好处就干没好处就不干?对此,我决定用行动来认真撰写“百年百评”。于是,便有了我的开篇之作《把14亿中国人民都凝聚在党的旗帜下——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评论之一》。我在评论中写道:“全党上下都在以优异的成绩喜迎党的百岁生日。这是想起来就特别兴奋的事情。然而,最近深入基层调研发现,有的单位在谋划建党百年的宣传时有畏难情绪,个别领导在会上还发出一些不当言论,说什么‘出力不讨好的事别干’,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写到这里,我想借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话:“一个没有受到献身的热情鼓舞的人,永远不会做出什么伟大的事情来。”
关于“冉彪评论”的“冉彪家书”。这个表述是胡文江教授最先发出的。他在《冉彪家书彰显传统智慧家国情怀时代烙印》一文中说,《要把立德树人贯穿到孩子教育全过程》《我们怎样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实现民族复兴赛道上争做新时代好青年》……冉彪先生每到孩子10岁,13岁,16岁,18岁等重要人生节点,都会为他写下一封热情洋溢、充满家国情怀的长信,积极引导孩子知党情,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引导孩子努力成长为一名好公民、好学生、好少年、好青年。老实说,之前我没有想过什么“冉彪家书”,我只是在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都坚持写信表达一下我的一种期待而已。当然他说的“冉彪家书”还包括“冉彪评论”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三篇系列评论《把对党忠诚纳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将对党忠诚融入家教需要三个“一以贯之”》,还包括我撰写的有关涉及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多篇评论。事实上,培养人怎样培养人,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担当。
关于“冉彪评论”的“系列评论”。“冉彪评论”先后推出多个系列评论,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征程系列评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评论”“网络时代全媒体如何担当作为系列评论”“整治年轻干部作风系列评论”“学习‘时代楷模’廖俊波系列评论”“喜迎党的十九大系列评论”“贯彻党的十九大系列评论”“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青少年教育系列评论”“新时代我们拿什么立足系列评论”“党建评论的写作艺术系列评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系列评论”“全国党刊全媒体江西行联合采访系列评论”“西迁精神启示录系列评论”“抗击新冠疫情系列评论”“喜迎党的二十大系列评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评论”“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评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评论”“学习新思想系列评论”等。从创办“冉彪评论”至今已发表原创评论341篇。每一个系列评论都融入了“冉彪评论”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全部思想感情;每一个系列评论都是“冉彪评论”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最好表达;每一个系列评论都是“冉彪评论”向党和人民交出的合格答卷。
关于“冉彪评论”的“红笔情结”。在“全国网络名人培训班”上,我与胡文江教授一见如故。力争做一个敢于亮剑、敢于发声、敢于批评的评论人,是我们共同的理想。之后,“冉彪评论”几乎都在他创办的“红笔网”进行了转载。“冉彪评论”在“百年百评”过程中,我经常与胡教授进行碰撞,许多灵感许多题目随之得来。“百年百评”结束后,胡教授第一时间撰写重磅评论《惊艳背后是赤诚》给予支持。互动是相互的,“红笔网”组织开展的网上重大宣传和舆论引导我也主动参与。比如“军运会”“抗疫斗争”“学院专升本”“腾讯评论课堂”“红笔讲堂讲党评”“诠释党的创新理论”等。我先后撰写的有关红笔的评论有:《我要为“红笔网友俱乐部”说几句话》《“红笔”的坚守凸显了什么样的责任感?》《“六评论家聚红笔”礼赞总书记重要指示认真总结军运会启示我们什么》《从“心”出发讲好党建评论的写作艺术课》《培长“百年党史报展”凸显深厚爱党情怀》《汉师人守初心担使命砥砺前行续写华章》《网络教育名师胡文江走进重庆诠释党的创新理论》《“网络大V”诠释党的创新理论引发热议》等。
“冉彪评论”走过的千山万水,就是一种自我超越,就是从小我到大我,就是人生跨越每一道坎。写到这里,我用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林雅华女士的话来作为此文结尾:“一个人的价值与幸福感的获得,并不依赖于外在条件、个人地位、物质经济,而是更为深刻地与他内在的精神追求紧密相关。这种精神一定是超越了个人成败得失的普遍的人民情怀。”
(作者系“冉彪评论”创始人、CEO,重庆市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