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至6日,泰国王室重要成员、68岁的诗琳通公主开启了她42年来的第50次访华旅程。这是中泰友谊继续向前发展的一个标志。因为诗琳通是当下外国友人中少有的“中国通”,她堪称积极传播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她向泰国人民及世界人民以她的方式讲述了许多“中国故事”。中方将为此访举办专门庆祝活动。

▲泰国公主诗琳通访川期间在三苏祠写下“苏门出才子”毛笔书法。(中新社资料图片)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是近年来我国面向世界的一个重要举措。曾有某高校提出“讲什么”“怎么讲”“由谁讲”三大问题。关于“由谁讲”,我们当然乐见有着全方位优势的高校师生来承担这一历史使命。但是,站在国家层面,很有必要多交一些像诗琳通一样既对中国友好,又热爱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国际朋友。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伟大斗争中,就是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争取和保持与共产国际的联系并获得重要支持。除此之外,我们党还拥有埃德加·斯諾、安那·路易斯·斯特朗、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等一批来自西方的真诚友人。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红军长征的故事,党的领袖的故事,中国人民艰苦抗战的故事,正是通过他们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中国红军在前进》等著作传播到西方,争取世界人民对中国革命的理解,并获得宝贵的国际援助。像白求恩、柯棣华等援华有生力量,也是经由史沫特莱等人影响和组织来华,并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那一代作家通过与外国同行发展友谊,传播中国文化,成为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发展的重要力量。如著名作家巴金等人,他们在鲁迅等早期文化人与外国文化友人友好交往的基础上,继续培育与日本、法国等国家的文化艺术界人士的友谊,克服重重阻力,走出去、请进来,进行文化艺术交流互鉴。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软实力”的加持,有力推动了中日邦交关系正常化的实现。“文革”后,已经高龄的巴金对文化艺术对外交往仍然壮心不已,多次抱病走出去看望朋友,传播交流文化,许多作家的大批作品由此走向了世界,中华优秀文化获得各国人民的喜爱与欢迎,也让世界认识了新中国。
诗琳通的中国之行步步留痕。数十次访华,她写下一系列所见所闻的游记作品,均以“御著”出版;她将唐诗宋词和《茶馆》等中国当代文学经典作品翻译成泰文出版;她推动泰国多所高校建立孔子学院;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她第一时间捐款重建一所小学;她关注中国扶贫攻坚事业,为泰国扶贫“取经”;她使中国成为泰国最大新冠疫苗来源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诗琳通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矢志不渝。她在北京大学留学,后来成为武汉大学特聘教授,并在这里建立象征中泰科研合作的“诗琳通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国际研究中心”。武汉作家池莉的《她的城》,吸引她数次探访武汉,感受江城风情。“武汉故事”何愁她不讲出去?诗琳通不愧为获得中国“友谊勋章”的“人民友好使者”。
事实上,诗琳通在泰国民间享有崇高威望,她从不养尊处优,自年轻起就关注民生,经常走访贫困地区。贵为王室成员,进入老年的她,从未停止走访城乡的脚步,行走中的她尊重每一个普通人,“一边躬身问询,一边亲笔记录”的标志性亲民风范,成为一道温暖泰国民心的风景,也让中国官场有些官员自愧弗如。与其说她是传播中国故事的使者,不如说她也向我们讲述了美好的“泰国故事”。这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不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义吗?
中国故事,也许我们自己会讲得不错,但从传播的针对性、效果和效率来说,“诗琳通们”的讲述比我们或许更强、更好、更高。包括价值观念在内的文化交流,换个身份,变个角色,往往四两拔千斤,事半功倍。这本是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红笔:易国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