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北指湖北省的西北部地区,从行政区划上看大体包括今十堰市、襄阳市以及神农架林区。提及我们无比敬爱的邓小平同志,鄂西北人民大多都知道,1980年代那个永远难忘的日子,郧山汉水留下了他光辉的足迹。但一般很少想到,邓小平与鄂西北的渊源远不止于此。实际上,战争年代邓小平就是管辖鄂西北大战略区的最高首脑。在毛泽东、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他勇挑重担,坚持斗争,实事求是,敢于胜利,与刘伯承率部把鄂西北开辟为解放战争的最前线,又努力把这个区域建设成为人民解放军南下渡江、西进入川,推进解放战争发展的直接后方和前进基地,为鄂西北人民的解放和党夺取全国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一、解放战争时期领导创建包括鄂西北在内的中原解放区
1947年5月,人民解放军即将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中共中央批准组建新的中原局,以邓小平、刘伯承、李先念、张际春、郑位三、李雪峰、刘子久、陈少敏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新的中原局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军委“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部署,由内线作战转为外线作战,将全国解放战争推向了新阶段。刘邓大军于6月30日夜开始强渡黄河,挥师南下,千里跃进大别山。从9月到12月,通过战略展开和战略再展开,先后创建了鄂豫、皖西、桐柏、江汉4个新解放区(后2个解放区包括鄂西北枣阳、襄阳、光化及宜城的部分地区)。陈谢大军于8月渡过黄河,迅速在豫西展开,创建了豫陕鄂解放区(包括鄂西北的两郧等地区)。陈粟大军则兵分5路挺进豫皖苏地区,创建了横跨3省、面积6万平方公里的解放区。三路大军逐鹿中原,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经过4个月英勇作战,歼敌19.5万余人,解放县城近百座,创建了包括鄂豫、皖西、桐柏、江汉、豫陕鄂和豫皖苏解放区的新的中原解放区(1948年6月,豫陕鄂解放区又分为豫西和陕南两个解放区)。这是解放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新解放区,由7个战略区组成,鄂西北地区分别由桐柏、江汉、陕南3个战略区管辖。
第12纵队和第10纵队赴江汉、桐柏开辟新区前,邓小平曾到部队亲自讲话,对部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创建江汉、桐柏两块解放区,邓小平非常满意,他认为主要原因是吸取了大别山的经验。1948年1月15日,邓小平在给毛主席的电文中称:“两纵过路后,因吸收了大别山经验,先配好了干部,配好了各分区、各县武装,故展开极为迅速,情绪都很好。各占5座县城,仗也打得很好。两区都在普遍分浮财个别地区已开始分田,估计可望少走弯路,工作开展,可能较鄂豫、皖西为快。”1948年5月,当豫陕鄂第4地委书记、第12旅政委李耀到河南鲁山向纵队首长汇报工作时,见到了邓小平。邓小平指出:“陕南虽然艰苦,但它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我们开辟陕南根据地,现在为的是直接配合我军西北和中原两大战场作战,将来要成为我军入川的通道和后方基地。你们在那里坚持斗争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也是十分光荣的。”这为即将分设的陕南解放区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1949年初鄂西北在中原解放区的位置(资料图片)
1948年4月,根据战局的发展变化,邓小平率部从平汉线以东越过平汉铁路,进入豫陕鄂解放区。5月,为加强党的领导,统一指挥中原地区的革命战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原解放区,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关于改变华北、中原解放区的组织、管辖境地及人选的决定,把陇海以南、长江以北、直至川陕边区的广大地区全部划归中原解放区,再建中原军区,将刘邓部队及陈谢集团改为中原野战军。中原局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陈毅为第二书记,邓子恢为第三书记。刘伯承为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司令员,邓小平为政委,陈毅为军区及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李先念为第二副司令员。陈毅仍兼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及政委。
来到豫陕鄂解放区后,有了相对安定的环境,邓小平开始集中精力调研整个中原解放区的情况。根据中原解放区各区的不同情况,邓小平把它们分为3种类型:一种是敌情严重,解放区处在游击状态的地区,如大别山的鄂豫、皖西,豫陕鄂的陕南。这3个区的工作主要是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打击敌人地方团队,发展地方武装,巩固解放区政权。第二种是我军已有大片的控制区,解放区比较巩固的地区,如桐柏和江汉两区。这两区的工作除配合野战军作战外,要乘机大量歼灭敌人,扩大解放区。第三种是基础较好,解放区已经稳定的地区,如豫皖苏,豫陕鄂的豫西区。邓小平认为,在中原各区中,豫皖苏和豫陕鄂两区最大,人口最多,工作基础最好,建设好这两个解放区,整个中原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就有了基础和保证。
为此,邓小平在5月中旬主持召开了中原局豫西、陕南负责人会议。邓小平同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在新区实行打土豪、分浮财,过早实行分土地的办法危害很大,今后豫西陕南工作的方针应该是:第一,建立反蒋胡的统一战线,包括一切反蒋胡的地方实力派。在政治上只打击首恶分子,即大恶霸、最反革命分子和乡保长中最反动分子。第二,不分浮财,不打土豪,连大地主也不打。第三,实行征借粮食、款子的政策,解决军需。第四,保护一切工商业。之后,邓小平将会议情况向中央作了汇报。实际上,此前邓小平在大别山区就注意到了新区工作中的“左”的问题,多次向中央汇报,及时纠正,并做了自我检讨。

经毛主席修改和批示的邓小平《关于陕南宛西方针讨论之报告》电文,拍发时间为1948年5月29日(图片来源:中共郧阳地委党史办:《陕南解放区史料选编》,1991年内部发行)
此时,党中央、毛主席也正在考虑新解放区的土改政策问题,与邓小平等人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毛泽东在与各新区的主要负责人商讨后,决定改变新解放区农村工作政策,变平分土地政策为减租减息。5月25日,党中央发出了《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党在新解放区的土改政策由平分土地转变为减租减息。中原局收到后,立即将指示精神转发陕南、皖西等解放区。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精神,邓小平于6月6日起草并签发了中原局《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土改与整党工作的指示》,即《六六指示》。这两个指示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新解放区土改政策的重大调整和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邓小平做出了重大贡献。随后,桐柏、江汉、陕南各解放区停止土改,实行减租减息,纠正“左”的错误,解放区得到了巩固和扩大。
宛西、宛东战役结束后,为减轻粟裕部队在鲁西南作战的压力,刘伯承、邓小平决定组织襄樊战役。在研究攻打襄樊的方针时,邓小平说:“这局棋,我们要出奇制胜,华野主力在豫东展开打,中野主力在平汉线牵住南线敌人兵力,然后我们乘敌不备,出‘边车'奇袭襄阳!”邓小平几句话就概括出了当时中原的战略形势,刘伯承称赞道:“妙棋!妙棋!”在一旁的作战参谋们也对邓小平幽默形象的比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豫东战役一经结束,我军即发动襄樊战役,担任主攻襄阳作战任务的是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当时任第6纵队司令员的王近山后来回忆说,在讨论作战方案时,邓小平对他说:“打襄阳要纵观全局,通盘计划,像割肉一样,先割哪块,后割哪块,割肥的,割瘦的,心中要有数!”7月2日,中原野战军采取远距离奔袭战术,冒雨自新野出发,一昼夜行军70公里,突袭襄樊外围。16日,襄樊战役结束,歼敌2.1万人,解放了襄阳、樊城、老河口等城镇,控制了汉水中段,并活捉了国民党大特务头子康泽。襄樊战役的胜利得到中央军委高度肯定,朱德总司令赞誉其为“小型模范战役”。后来,邓小平在评价襄樊战役时指出:“我们常常也可以主力监视敌人,而以一部出敌不意,寻求良好战机,如襄樊战役即其一例。”“襄樊战役的胜利,其政治意义不亚于军事意义!”襄樊战役后,中原各战略区得到巩固和发展。陕南区以反霸为中心,坚决打击最反动的恶霸土匪头子,发动群众,巩固了政权。桐柏、江汉两区因野战军主力一直在该区活动,除配合野战军主力作战外,乘机大量消灭了地方团队,扩大了解放区。中原战局的胜利发展,为即将到来的战略决战奠定了基础。
二、参与确定二汽厂址和考察二汽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领导者,高度关注鄂西北的建设和发展。
一汽建设方案确定之后,1953年初毛泽东就作出了“要建设第二汽车厂”的指示。同年,第一机械工业部便开始组织二汽的筹建工作。在1953年至1955年两年多时间里,筹备处围绕选址从武昌到成都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但对厂址和规模一直未达成共识,1957年3月筹备工作暂时停止。1958年国家开始了“二五”计划建设,6月下旬前后,二汽的建设又重新提了出来。当讨论入朝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如何安排时,毛泽东说,调一个师到江南建设第二汽车厂。据此,李富春副总理指示:“长江流域就湖南没有大工厂,二汽就建在湖南吧!”同年冬和1959年春,国家在湖南进行了初步选址工作,但后来出现经济困难局面,这次筹建工作仍然未能继续下去。1964年毛泽东在给三线建设作指示时,又提到要建设二汽。1965年9月,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川汉铁路不经过湖南而过湖北。11月,一机部部长段君毅飞抵四川,向正在四川视察的邓小平请示,根据中央决定改线,二汽可在襄渝沿线选择厂址。邓小平经过慎重考虑,同意了段君毅的意见。1966年一机部给中央写报告表示:根据小平同志指示和铁路修建计划,二汽厂址选在鄂西北郧县的十堰一带。后来在二汽考察时,时任河南省委第一书记的段君毅说,二汽当时建在十堰,就是小平同志在四川考察“三线建设”时决定的。邓小平同志笑着回答:“是的,有这回事,当时党中央决定修建襄渝铁路,二汽理应摆在襄渝线上。我电话请示了周总理,周总理立即请示毛主席。”
1979年7月,邓小平在黄山遇到了拍摄电影《白发魔女传》的香港剧组,对导演张鑫炎说:“欢迎你多来内地拍戏,少林寺、武当山都可以去看看……”这说明他了解鄂西北,对鄂西北充满着期待。只是他到湖北次数太少,仅有七次。但筹备八七会议、与刘伯承率部挺进大别山、1992年在武昌发表谈话,却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七次之中,新中国成立后有五次,其中在湖北停留时间最长的一次是1980年7月,逗留了12天。这次到湖北视察,邓小平的身份是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这一次,从11日离开重庆,进入湖北,邓小平先后考察了葛洲坝建设工地、武钢,在武汉听取了“六五”计划和长远规划的一些基本设想,重访了八七会议会址。22日,邓小平坐专列来到十堰。这也是邓小平唯一的一次来到鄂西北。
这天8点整,邓小平乘坐的专列准时到达十堰站。来之前,邓小平在宜昌就问陪同的湖北省委第一书记陈丕显,二汽有多远,提出想到二汽看看。来二汽前,他还提出要求:不要来很多人接,最多来3个,最好有个年轻的。不许开一大群车,一辆面包车就行了。不要照相。吃饭只安排四菜一汤。列车一停靠,二汽党委第二书记、厂长黄正夏,副厂长王兆国以及正在二汽考察的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段君毅、第二书记胡立教即上前迎接。邓小平正在车上吃早饭,吃的就是油条、稀饭和两碟小菜。看到他们上车迎接,邓小平立即请大家到餐厅,边吃边听汇报。黄正夏作汇报,邓小平听得十分认真,常常停下吃饭,边听边问。
吃过早饭后,邓小平就乘车开始视察二汽铸造一厂、发动机厂、总装厂、车桥厂、锻造厂,并观看了两吨半、三吨半越野车爬坡表演。他关心地问,二汽现在建设情况怎么样?今年生产多少辆汽车?二汽的领导边引路、边汇报情况。邓小平听到二汽已可以生产两种车型,今年产值预计将达到8亿元以上,非常高兴,不断点头。接着,二汽领导又汇报了建厂的历史和工厂的布局。汇报说,二汽的布局,是按照毛主席关于“多建小城镇”的方针,按汽车主要总成 (如发动机、车桥等)和总装配分片布点、按专业厂集中建设的。从东到西30多公里,从南到北7公里,是个以专业化为基础的大型联合企业。围绕每个专业厂,成套地建设居民点、生活服务及文教卫生网点,很自然地形成了“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集镇群式的新兴城市。群众有个顺口溜:“十堰市真奇怪,不分城里和城外;说她是城市,种瓜又种菜;说她是农村,工厂山沟盖……”邓小平听了笑着说,很有意思。这时,邓小平乘坐的汽车,恰恰在二汽配套处进入间隔地带,两旁都是山,山上有树,山洼里有村庄、有菜地。邓小平笑着问道:这到了你们说的农村了吧?工人一定有新鲜菜吃了。要是山上再栽很多果树,水果也就有了。正说着,设备修造厂的厂房及宿舍出现在眼前。邓小平说:啊,又到一个小城镇了!
在二汽总装配厂,摆放了二汽这几年出的各种样车,引起了邓小平很大兴趣。他全神贯注地听取我国著名汽车专家、二汽总工程师、副厂长孟少农等同志关于各种样车的性能介绍。邓小平观看了二汽研制的21种车的型谱和准备改进的8种车身挂图,对产品的军民结合问题作了明确指示。邓小平说:一定要注意多品种、系列化生产。汽车厂也可生产非汽车产品。二汽注意满足军用,这是好的。但从长远、从根本看,主要应该搞民用。你们搞的五吨车、八吨车,都是民用的,这很好。参观样车后,邓小平同十堰市、二汽的领导同志合影留念。邓小平还兴致勃勃地观看了爬坡表演。他说:两吨半越野车我知道,听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立了功,部队很欢迎。当看到二汽两种越野车爬上32度的坡时,邓小平满意地点头说:能爬上这么陡的坡,部队当然欢迎!三吨半越野车的发动机改为民用,就能制造出八吨载重汽车。邓小平表示赞许。在总装厂,邓小平抱着小外孙萌萌,高兴地坐上新下线的五吨车。萌萌说:爷爷,我们坐的是大卡车,大卡车好!邓小平说:对。萌萌对开车的陈桂祥同志说:叔叔,你们这里造的都是大卡车吗?邓小平慈爱地说:你长大了学叔叔开大卡车!陈桂祥有意地把车开得很慢,让自己和群众尽量多看看敬爱的邓副主席。在车桥厂,邓小平主要参观了“看板生产”作业法。“看板生产”是二汽学习日本的管理经验,组织均衡生产的一种方法。由该生产岗位提出需要上工序供应的零件的数量和时间,由上工序和仓库保证及时送到,改变过去顾上工序不顾下工序、盲目生产供应的状况。这样就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库存零件、车间运输和流动资金。邓小平看后表示赞赏。

198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邓小平视察二汽(资料图片)
在锻造厂,邓小平详细观看了由西德进口的12000吨锻压机组压制汽车前梁的情况。这天,全二汽闻名的青工卢建蒙操纵主机。只见他非常熟练地操作,40秒压一根,分秒不差,前梁锻件通过全部自动线,十分顺利。工人饶有风趣地说:机器也在欢迎邓副主席!当时,二汽已同4个国家的6个厂商签订了350万美元的加工合同。法国雷诺汽车厂希望用二汽的底盘装上它的柴油机和平头驾驶室,用它的名义和营业网络,到国际市场销售。邓小平非常高兴地说:那好啊!雷诺汽车厂,我知道,二十年代初,我在这个厂做过工。邓小平说: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到一个问题,目前资本主义各国汽车已经饱和,还有生意可做。既然汽车可以出口,其他机械产品也应该能够出口,这说明外贸的潜力很大,只要把质量搞好就能出口。段君毅说:一个企业的产品能不能出口,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应该给企业一定的外贸分成权,使企业能适当进口一些高精度机床和技术,花外汇不多,但作用很大。有了分成权便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产品能出口,技术、质量才算真正上去了。这才叫抓到点子上了!
二汽领导汇报说,最近同几个省的兄弟厂,在不改变隶属关系,不改变所有制性质,不改变资金、物资渠道的情况下,采取多种形式自愿联合,筹组联营公司。邓小平当即给予肯定:应当这样搞,不这样搞就不能打破“小而全”,这是保护竞争、促进联合!二汽这样的大厂,应当作为中心,带动几个省搞专业化协作,把专业公司组织起来。
邓小平对二汽职工和十堰人民非常关心,一路上详细询问副食品供应怎样,农民年人均收入多少。过去对二汽建设注意得多,对市政建设注意得不够,而且投资少,因此欠帐较多。邓小平关切地问: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其它城市怎么解决的?听到汇报说,武汉、黄石和全国有些城市都是从企业上缴利润中提成5%作为市政建设费,邓小平进一步询问:这个办法能解决你们的问题吗?他听说湖北省委已同意,国家城建总局准备争取明年首批准许实行这个办法时,表示赞同。他说,二汽在建厂的同时,还要建设一座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的新型汽车工业城市,还要搞好城市绿化、美化、环境净化。二汽建厂前后,农民已由日平均收入三、四角钱,增长到一元多。邓小平说:提高了好几倍,工厂把农村带起来了。一个工厂能带多少农民呢?陈丕显书记回答:二汽不仅带动了十堰的八个公社,对郧阳地区也有支援;二汽同郧阳地区几个厂已签订合同,扩散零配件。邓小平说,我知道郧阳地区比较穷。大工厂带动附近的县办工厂,很好。
邓小平对二汽工人关怀备至。在铸造一厂,他感慨地说:一般铸造车间都很脏,这里却比较干净,温度也适宜。这不仅对工人健康有好处,而且跟铸件质量也有密切关系。他问一汽铸造厂是不是也这样。他关心工人吃的住的,上班远近,生产情况,文化水平……他以76岁的高龄,健步登上铸造一厂五米高的工频炉平台。视察时,快步疾走,毫无倦容。在赴丹江口途中,陈丕显关心地问:一上午看六个项目,太累了吧?邓小平爽朗地笑着说:不累,不累,看得很好嘛!
在这次视察中,黄正夏还向邓小平汇报了培养中青年干部的问题。他介绍了陪同的王兆国同志,今年39岁,哈工大毕业,开始当技术员、团委书记,1974年提拔为二汽党委常委,1975年调任车箱厂党委第一书记,1976年敢于抵制“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抵制贴大字报,照样抓生产,整顿劳动纪律,带领党委一班人把车箱厂建成二汽第一个大庆式企业。1978年提为二汽分管生产的副厂长之一。在发动机厂,黄正夏还介绍了这个厂32岁的党委副书记叶炎章同志。一直陪同邓小平视察的陈丕显后来说,邓副主席这次视察二汽,非常高兴。他勉励说,二汽生产好,管理也不错,留下很深的印象。邓副主席这次参观二汽一共是六个项目,中央主要领导人一次参观六个项目,可能算是最多的。邓副主席说,看了二汽,说明我们中国的机械工业是不错的嘛!有许多设备可以造,汽车还能过关嘛。机械工业行,别的方面也行嘛。这就是说,从汽车工业可以看出整个机械工业的水平。二汽领导中的青年干部,有个副厂长,还有个分厂的副书记,都很年轻,一个39岁,一个32岁;又有多年领导经验,而且有文化、有专业知识,表现也不错。这给邓副主席印象很深,讲了多次。他说,看到我们党有人才,有干部,他对二汽是满意的。
三、视察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和关心南水北调工程
当天中午11点半,邓小平一行离开二汽,乘车前往均县视察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途中在武当山短暂停留后,下午3时53分到达丹江口。

邓小平在武当山短暂停留(资料图片)
汽车在工程局三会议室门前停下,前来欢迎邓小平的郧阳地委、均县县委、襄阳地委及丹江口水利枢纽管理局主要领导干部一起鼓掌,并将邓小平迎进会议室。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魏廷铮首先向邓小平介绍了夏克等为丹江口水利工程建设做出贡献的同志们。而后魏廷铮及丹江口水利枢纽管理局领导戴树楠向邓小平一行汇报了工程建设、规划、设计情况和二期加高工程、南水北调情况。邓小平问,是否要增加发电机组,又重复问了一遍是否要加高13米。其实,在此前视察长江之行中,魏廷铮已汇报过丹江口水库的情况。在讨论修建三峡工程时,邓小平问:“反对建三峡大坝的人有一条很重要的理由,说是建了大坝以后水就变冷了,下游地区水稻和棉花都不长了,鱼也少了。有没有这回事?”魏廷峥答道:“不会有这样的影响。第一,三峡水库按200米正常蓄水位,比原来河道水面只增加一千多平方公里,对气候影响不大,不会有明显改变。第二,水库水温呈垂直分布,长江流量大,可以调节。最重要的论据是丹江口水库,丹江口水库修起来后,汉江中下游解除了水患,粮食、棉花连年丰收,汉江的鱼产量也并没有减少。如果说影响,就是水库蓄水之后,上游冲下来的饵料相对减少了一点。”邓小平听了点点头说:“噢,是这么回事啊!”在三会议室,在随行人员极力劝说下,邓小平才吃了少许清淡的饭菜,最贵的是清蒸鱼。汇报完毕,邓小平和大家合影留念,然后到大坝参观。
邓小平首先到坝顶升船机部位,观看船只过坝,远眺了大坝上游水库。邓小平视察大坝时向郧阳地区领导冀青同志认真询问了移民的生活状况和库区建设情况。之后,邓小平来到水利发电厂,在电厂门前,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邓小平频频向群众招手致意。在水利发电厂,邓小平了解苏联发电机和国产发电机运行对比和电力调度情况。他说,苏联的机械一般较笨,但比较结实,且有潜力。现有电力一要分步逐次输出,第二要在国内统一调度,不要分省分电机。

邓小平视察丹江口水利发电厂(资料图片)
下午5点半,邓小平视察完毕,透过车窗察看了迁建不久的均县县城主要街道,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丹江口。在途径老河口莫家营火车站时,火车短暂停留,邓小平在车上听取了襄阳地委、行署的工作汇报。7月22日晚,邓小平在襄樊同湖北省委领导告别,由段君毅、胡立教陪同,乘火车前往河南考察。
从已经接触到的史料看,邓小平同志亲自领导了鄂西北地区的人民解放战争,高度重视鄂西北地区的三线建设,非常关心山区人民和库区移民的疾苦,特别注重中青年干部的培养、使用和选拔问题,开始思考谋划未来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足见他与鄂西北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对鄂西北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同鄂西北结下了不解之缘。
(汉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鄂西北红色文化研究”课题组,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