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艺评论 > 正文

冷小平:追寻早期校友红色足迹代代传承革命精神

时间:2022-07-03 浏览量: 作者:冷小平

  

——汉江师范学院早期杰出校友简介

自1904年在郧阳府城建立郧阳初级师范学堂以来,作为鄂西北地区“教育之母”的汉江师范学院,不仅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为地方教育事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教育人才,而且还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历史和传统的学校。无论是从清朝末年的郧阳府初级师范学堂到民国初期的郧山中学,还是从土地革命时期的湖北省立第十一中学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湖北省立郧县初级中学(湖北省立郧县乡村师范简易师范科)和后来的湖北省立第八师范学校,每个时期学校都有许多怀抱理想、追求进步的师生积极投身于中国的革命斗争之中,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反抗外来侵略和压迫,做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

一、郧阳府初级师范学堂时期(1904—1909)

1.“劳工大律师”、革命烈士施洋之父施永贞

施永贞,竹山县麻家渡镇施家湾人,书香世家,清朝廪生,毕业于郧阳府初级师范学堂简易师范科,是我校最早的校友之一,也是二七大罢工领导者、“劳工大律师”、革命烈士施洋与革命烈士施季皋之父。

施永贞是一个有爱国思想和正义感的私塾教师,他关心国事,目睹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清朝政治腐败,广大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现实,忧国忧民。其子施洋四、五岁时,他就开始教他读书写字,给他讲《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讲屈原、岳飞、文天祥等人的故事。这些爱国忧民、为国牺牲的感人故事在施洋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施洋能在早期走上革命道路并为之献身可以说离不开他从小就开始对其进行的教育。

2.革命烈士何世昌祖父何九德

何九德,郧县城关人,清末秀才,后入郧阳府初级师范学堂学习,是红军将领、革命烈士何士昌祖父。民国时期,曾任郧县教育工会常务干事,从事过私塾教育。因其热心地方教育事业,办事认真、处事公道,被郧县民间公认为“教育局长”。其子何炎森(号华甫,何世昌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为人正直淳朴,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思想开明,同情劳苦大众。他要求子女除刻苦攻读诗书外,还要到社会上接受锻炼,读懂“无字书”。他带头让自己的女儿施行天足,上新学堂读书。受良好家风影响,何世昌思想活跃,自幼就产生了扶危济困、爱国爱民的思想感情。

1925年夏,在董必武、吴德峰、蔡以忱支持下,杨献珍从武汉回母校湖北省立第十一中学就任校长,由于国民党郧县地方官吏的阻挠,未能顺利交接。后在教育家何九德老先生与杨献珍的原两个中学同学、当时在十一中学任教的何小山、卢子丹等众人支持下,决定另办一所第十一中学,何九德并愿将两座宽敞明亮的房子免费提供给杨献珍,作为学校招收新生的教室,让几十名住宿生和家在乡村的教师吃住在他家里。

3.曾与施洋并肩战斗的著名按导医学名师袁正道

从郧阳府师范学堂走出的还有我国著名按导医学名师、房县人袁正道。袁正道(1891—1981),字达三,号静声,湖北房县人。清末入房县高等小学堂,后就读郧阳府师范学堂。曾参加辛亥起义。后入湖北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法律,留校执教后任教授。其间,结识董必武,施洋等,与施同为京汉铁路总工会法律顾问。1923年施洋遇害,袁遭通缉,曾收殓施洋遗体,联合多人发表《为施伯高烈士家属募捐启》。后寓居北京,从师研习按导医术,造诣深,后居沪,从事按导40载,有盛名。1950年,董必武抵沪,曾派员探望。兼事国画,擅墨竹幽兰。遗存医著颇丰,著有《按导医学》《中国生理学原理》《沪上医磅记》《内经浅释》《中国按摩学讲话》等。曾录入《上海名医志》、《湖北省志人物志稿》。

袁正道书画作品

二、郧山中学时期(1912—1922)

1.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教育家,原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校长杨献珍

杨献珍(1896—1992),原名杨奎廷,字献珍,郧县安阳口人,是郧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锻炼成长起来的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曾任中央党校党委书记兼校长、中央委员,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等,一生坚持真理,秉公直言。

1912年,杨献珍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入郧山中学。在校期间,杨献珍阅读了许多进步书刊,他与卜天佑、燕韶九等同窗好友经常议论国事,创办《郧阳学报》,写论文,办演讲,在探索强国富民的道路上孜孜寻求。

1915年春,郧山中学爆发了反对“二十一条”和袁世凯称帝的学潮,杨献珍起草了抗议书,是学潮的主要组织者。是年初夏,因对校政不满,杨献珍告别家乡来到省城求学,1916年以优异成绩考人武昌商业专门学校读书,192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25年夏,杨献珍受命回郧接任第十一中学校长之职,准备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出一番贡献,因其思想进步和国民党内部的争权夺利,受到国民党郧县县长冯锦文和学校个别不良教员阻挠。尔后在进步人士何九德(何世昌祖父)、卜天佑(我校退休教师卜建平祖父)的支持下,办起了学校。学校起用有学识的知识分子,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尽心安排住校师生的吃住,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不久,杨献珍因有其他重要任务,加之也不愿卷入无聊的乡派之争中,于是便返回武汉。

1926年11月,经何世昌、王省二同志介绍,杨献珍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长期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1年7月在北平被捕,经党组织营救于1936年9月出狱。

1937年8月1日,薄一波、杨献珍等经报中共中央批准,在山西抗日前线组建抗敌决死队(简称决死队,后称新军),杨献珍先后担任决死队第三纵队随营三分校主任、校长。此后,担任过多种党的重要职务。

“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长期关押,后下放陕西。

1978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为杨献珍平反,1979年1月起任中共中央党校顾问。1979年7月增选为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92年8月25日在北京逝世,实现了“把自己的一生用红笔写到底”的承诺。

位于郧阳博物馆内的杨献珍纪念馆(图片来自郧阳博物馆)

2.早期共产党员、郧山中学优秀学生燕韶九

燕韶九(1899—1927), 原名燕文成,又名燕飞,字韶九,郧县城关镇人。燕自幼聪颖,1917年考入郧山中学,屡次考试,名列第一。1921年考入武昌商科大学,同杨献珍一起组织“郧县旅省同乡会”,创办《郧县青年》刊物,任编辑。《郧县青年》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成为联系、推动郧县进步青年活动的桥梁和向导。

1925年夏,燕韶九从武昌商科大学毕业后被派往日本考察,回国后留校任教。期间,支持商大学生会发动打倒军阀、驱逐吴佩孚运动。1927年4月,燕韶九在汉口二中任教员。5月,由杨献珍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二中支部委员。8月下旬,中共汉口第四区委遭到敌人的破坏,区委主要领导人全部被捕。在搜查区委机关时,搜到一批《入党介绍表》,不少表上的介绍人都是燕韶九。8月24日,燕韶九、杨献珍同时被捕。敌人对燕韶九严厉审讯,燕慷慨陈词,进行英勇斗争。每次审讯回到牢房,他把情况都告诉杨献珍,以利共商对策。燕对难友们说:“一切由我承担,你们不要承认什么。”燕韶九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以自己的生命保护中共组织,保护革命同志。11月,被敌人杀害于武昌阅马场。杨献珍对燕被害极为痛心,当即作诗:“梁前双飞燕,新婚乐未央,甘露润野草,惊魂荡他乡。”以示悼念。

3.龙州起义领导人、红八军政治部主任何世昌烈士

何世昌(1905—1931),号纯武,原名耀祖,1905年出生在郧县(今十堰市郧阳区)城关镇。15岁时(1920年),进入郧山中学读书,其祖父何九德是清末秀才,后又毕业于郧阳府师范学堂,亦是我校早期校友,民国时期曾任郧县教育工会常务干事,是早期郧县教育界知名进步人士。

何世昌在郧山中学读书时,全国各地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爱国斗争,他以满腔热情同进步同学一起参加了罢课斗争,走上街头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到各商店查日货。受进步书刊影响,1923至1924年间,他写了《芸窗芜作》《消暑杂志》等十几本小册子。他在《国耻短篇小说》中写道:“国体耻、匹夫辱,国耻当雪、匹夫有责。痛恨如虎贪吏敲骨吸髓,似狼劣绅随身附和。”这些文字表达了何耀祖忧国忧民、追求进步的思想情感,为后来他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郧山中学毕业后,考入武昌中华大学。在读书期间,受董必武和钱介磐的影响追求革命,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北伐军包围武昌城时,何与同乡王省(中共党员)在城内宣传鼓动群众,配合北伐军攻打武昌城。同年冬,受董必武、陈潭秋的委派,以农民运动特派员的身份,赴鄂城金牛镇一带开展群众工作。1927年被派到北伐军中工作,曾参加南昌起义。

1928年何世昌被派回郧县开展革命活动,由于劣绅告密,不幸被捕入狱。在狱中遭受严刑拷打,坚贞不屈。此间他利用坐牢时间写了《狱中杂记》一书,此书讲述了何世昌同志坚信共产主义,坚信中国革命只有共产党领导才能取得最后胜利的崇高理想、信念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他在“绝命词”(苏武牧羊谱)中写道:“烈士!视死如归然,浩气凌青天,奋身饮枪弹,为工农争利权,头颅抛荒山!”

1929年6月,经地下党的帮助,何世昌越狱成功,转至武汉,经杨献珍的介绍与省委接上关系。省委派何世昌到上海找党中央。同年夏天,随邓小平同志到广西开展军事斗争和创建根据地的活动,参加了由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雷经天、李明瑞等领导的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建立了红七军、红八军和左右江苏维埃政府。何世昌任红八军政治部主任兼军党委书记。后红八军编入七军北上,何世昌率领一部分人到十万大山打游击,转战于南宁、隆安一带。

1930年4月,何世昌带领随从人员前往右江东兰寻找红七军,路经邕宁县马村时被敌人追击,何世昌不幸被捕,7月在南宁英勇就义,时年25岁。

三、湖北省立第十一中学时期(1922—1935)

1.中共郧县首任县委书记——燕若痴

燕若痴(1906—1940),原名燕定章,出身于郧县城关镇一个贫民家庭,1923年毕业于湖北省第十一中学,1935年后在湖北省立郧县初级中学(含简易师范科)任事务员。1926年由詹邦经、赵尚九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冬,郧县地下党派燕若痴等三人到湖北省委党校(当时对外称武昌二中)学习。1927年春毕业后又进入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同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郧县地下党的组织遭到破坏,原县委书记燕鸣轩逃匿武汉脱离革命,郧城出现白色恐怖。

1927年8月,燕若痴在农讲所毕业后,省委负责同志陈谭秋,鄂北特委书记马游根据郧县地下党遭破坏的情况,派燕若痴以特派员身份回郧恢复党的组织、开展革命活动。燕回郧后,很快恢复了郧城地下党的组织、成立了临时党支部(郧阳县城关支部),担任了支部书记。郧县地下党组织成立之后,以省立第十一中学为基础,以中学师生为主体,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和反抗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斗争。

1928年11月,鄂北特委派宋奎卿来郧帮助燕若痴开展工作,宋到郧阳后,同燕一起将中共郧阳县城关支部改建为中共郧阳县特别支部,书记宋奎卿,委员燕若痴、赵登城。

1929年春,为了扩大根据地,争取农民武装,开展武装斗争,又创建了地下党北山(大柳)武装根据地区委,燕任区委书记。

1930年1月,鄂北特委批准恢复中共郧县地下党的县委,任命宋奎卿为县委书记,燕若痴为县委副书记。同年8月,中心县委决定调宋奎卿赴陕西商南搞武装斗争,燕接任县委书记。燕任县委书记期间,先后恢复和发展了地下党员一百多人,分别成立了城关、南化塘、大柳树三个党支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北山革命武装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燕带领燕俊章、吴鸿基等人与李实任经理的新知书店襄阳分店相联系,在郧城小南门以开办书报流通社为掩护,公开发行《抗战读本》《新华日报》等进步书报,在宣传共产主义的同时,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在书报流通处的组织下,曾发动进步师生200多人开展斗争,迫使国民党郧县政府委任共产党员王少白、燕圣域为城关完小校长、主任。

1935年秋,复兴社分子魏麟武“赤化罪”迫害进步学生,全校一派混乱。时任省立郧县初级中学事务员的地下党县委书记燕若痴发动200多师生大闹学潮反迫害,围打了魏麟武,魏无法生存,被迫离开学校。1935年底,又驱逐了在校的复兴社分子王子正(训育主任)、彭均(军事教官)、陈文滨(庶务员),痛打了特务分子杨保华、王承炎(两人曾是师范科附小教师)。

1936年5月,因复兴社分子王子正和特务分子杨宝华、王承炎向国民党驻郧二十六军政训处告密,燕若痴等12名党员被捕入狱,其中教师8人,在郧关押两个多月。燕在狱中严词揭露了郧县反动势力陷害进步青年的阴谋,喊出“真金不怕火来炼”口号,得到学校和城关各校500多名师生的支持。“打倒特务,还我真金”等标语贴满全城,传单满城纷飞。由于敌人没有掌握真凭实据,只好于1936年12月,以有共产党嫌疑为名判处燕若痴等人有期徒刑两年半,由汉口军人监狱转押到武昌湖北军人反省院服刑。1937年7月,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在郧县旅省同乡会具保下,燕若痴等人全部被释。

1937年7月初,燕若痴获释回郧后,与赵登城一起前往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进见了林伯渠同志,汇报了郧县地下党遭破坏的情况,后与鄂北特委书记张景超、中心县委书记安天纵接上关系。同年9月,刚刚出狱才两个月的燕若痴等筹建郧县抗日救亡工作团,以赵葭灰为团长,燕圣域为副团长,燕若痴为指导员,团员四十余人,这是郧县第一个宣传抗日救国的群众性团体,多是省立郧县初级中学(包括简易师范科)学生和郧籍小学教师。

1938年6月,鄂北特委书记左觉农来郧,任命燕若痴为郧县地下党支部书记。不久,中心县委书记安天纵又任命燕若痴为县委书记。

1939年10月10日,即“双十节”,国民党政府以“煽动民众,推翻政府”为罪名,再次将燕若痴抓捕入狱。燕在狱中屡受敌人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向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40年4月,燕若痴在中共郧县支部和中共朝阳寺支部的共同营救下获得保外救医。由于在狱中受尽折磨,肺病复发,吐血不止,当年农历初五端午节牺牲,年仅34岁。

燕若痴女儿燕士生保存下来的父亲遗物(十堰晚报记者张启国摄)

2.郧县早期地下党领导人赵登城

赵登城(1911—1961),又名赵直,郧县城关镇人,1926年毕业于湖北省立第十一中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7月,中共郧县地下党组织在城关镇西关明诚小学成立党小组,赵登城任组长。

1927年,中共党组织派赵登城到国民党十五军政治部做党的工作。大革命失败后,省委又派赵登城回郧县从事地下工作。1928年,鄂北特委批准成立中共郧县特别支部,赵登城任军事委员,经常深入郧县北乡大柳一带组织农民武装,建立革命根据地。1936年5月,郧县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赵想方设法和党组织联系。后与燕若痴一起赴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向林伯渠汇报鄂西北党组织遭受破坏情况。

1938年,赵登城由其兄新疆地下党员赵实介绍到《新疆日报》伊犁分社任社长。1940年,又由新疆政府派往苏联阿拉木图任副领事。1945年,赵又由苏联派往蒙古人民共和国工作。由于成绩突出,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授予赵极星勋章。随后,考入蒙古人民共和国马克思列宁主义大学。1951年毕业后回到苏联,在苏联对外贸易部任中文教员。

1960年4月,赵登城回国,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任翻译。1961年5月24日在北京病故。

3.解放军大校、参加抗敌决死队的史丁文

史丁文(1917—1987),湖北郧县城关人。1933年3月考入湖北省立第十一中学初中部,后转入师范科学习。

1935年底,他与郧县进步学生党崇山、赵志、郭止戈、江国柱等,在中共地下党的倡议下,成立了郧县青年救国会。他们写文章,印传单,刷标语还在家里办壁报,发表抗日救国意见,还向同学交流进步书籍。当时,郧县不少市民有早晨睡懒觉的习惯,这与抗战精神很不相称,史丁文与赵志、郭止戈、江国柱等同学组织中小学生,编成几个“晨呼队”,每天清晨走街串巷,唱起《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高呼抗战口号,甚至是挨户敲门,催人早起,以此督促市民革除贪睡旧习,养成战时勤勉精神。

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与郧县青年救国会的同学在学校大操场(场坝)上召开了数千名学生和群众参加的雪耻救国誓师大会,发表了宣言,号召人民团结抗日,誓死不当亡国奴,赵志当时即因此故,被中学校长夏昌桃开除,史丁文被国民党当局列为抓捕对象。

1937年8月1日,薄一波、杨献珍等在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成立后,急需爱国热血青年报名参加,杨献珍写信与中共郧县地方组织联系,动员爱国青年参加抗日工作,奔赴抗日前线。当时郧县许多爱国青年正报国无门,经地下党人的宣传鼓动,史丁文、杨献珍的四弟杨朴、侄儿杨国明以及芦定涛、王国兴、蔡林、赵志、上官权等34名郧县青年踊跃报名,告别家乡,投笔从戎到山西参加抗日决死队。这些热血青年大部分是当时省立郧县初级中学的学生校友,后来这些学生校友大部分在抗日战场上为国捐躯,少数幸存者在革命大熔炉里锻炼成长为我党军政的中高级干部,史丁文就是少数幸存者之一。

据有关资料介绍,史丁文到山西后,在杨献珍介绍下,进入军政训练班学习,学习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被编入山西抗日决死队一纵队。此后,先后在薄一波、陈赓等身边工作,历任警卫班长、太岳军区司令部侦察员、侦察科长等职,参加过百团大战等著名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史丁文调入二野4纵13旅任营长,后任团参谋长、补充团团长、二野军政大学大队长、二野特科大队副大队长等职,先后参加过解放同蒲、晋西、晋南、皖东、皖西、豫东等战斗。淮海战役结束后,史丁文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特种支队副支队长。

新中国成立后,史丁文主要从事我军炮兵院校的组建和炮兵训练工作,其间,参加过抗美援朝和对印反击战。1950年冬,调河北组建炮兵第三基地,任战七团团长,负责训练地面炮兵,半年后部队编入炮兵师入朝鲜参战。史丁文随部队到前线专门从事军事武器研究,后调沈阳高级炮校任战术教研室教员、校务部部长、炮兵第三师参谋长,尔后从南京去朝鲜,参加了著名的金城反击战。1955年调南京军事学院炮兵系任班主任,同年授上校军衔,后任高级系副主任。1962年调新疆军区任炮兵部部长,参加中印反击战,直到停战。1963年晋升大校。1976年任乌鲁木齐军区副参谋长。1987年7月病逝,终年70岁。

四、省立郧县初级中学暨简易师范科(省立郧县乡村师范学校)(1935—1938)和湖北省立联合中学时期(1938—1941)(其中1938.9—1940.3为湖北省联合中学郧县中学分校师范部,1940.4.1—1941年5月为湖北省立联合中学房县乡村师范分校)

1.鄂北地委民运部部长、革命烈士雷天明遗孀余锦蓉(余林)

余锦蓉(1923—2014),又名余林,1923年出生在房县西关一个富裕家庭,1937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郧县乡村师范简易师范科(原省立郧县初级中学简易师范科),早期共产党员,曾任鄂北地委民运部部长,是著名共产党人和革命烈士雷天明的遗孀。

余林14岁时,父亲将她送到湖北省立郧县初级中学附设简易师范科读书,在校接受进步思想。1937年12月毕业于湖北省立郧县乡村师范学校简易师范科。其《毕业通讯录》记载,当年16岁,通讯地址为房县西关街永美协。

简师毕业后,余锦蓉回到房县在西关第二完全小学(今天明小学)担任音乐和手工劳动课老师,认识了同在该校任音乐教师的中共党员雷天明。此后二人积极参加由地下党领导的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10月,鄂北特委派雷天明到襄樊开展地下工作。

1939年春,国民政府解散了鄂西北各县抗日救亡团体,逮捕了在房县工作的共产党员,房县地下党组织遭到国民党破坏,鄂北特委派雷天明等人再次回到房县,重建地下党组织。雷天明回到房县后,重建了房县地下党支部,并于当年介绍余锦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秋,房县地下党组织指派余锦蓉等几名新党员到谷城茨河纺织训练班学习。在这里,余锦蓉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余林。

1940年2月,地下党安排余林等人到豫鄂地区,即新四军第五师工作。

1942年4月,在敌占区罗坪,已是鄂北地委民运部部长的余林,随队下乡借粮,遭遇汉奸队伍包围。时任中原新四军第五十旅十三团政治部主任的雷天明正好前来配合借粮工作,危急时刻,解救了余林。同年10月,经师政治部批准,雷天明和余林结为革命夫妻。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余林被调到随县的均川区任区委书记。

1947年2月23日,在房县棒子树岭掩护部队转移时,雷天明与敌遭遇不幸被捕,被敌人杀害。雷天明牺牲时,余林年仅25岁。后在党组织安排下,余林到了华北解放区。此后她终身未再嫁,独自将两个烈士后代抚养长大。

解放后,中南组织部安排余林到北京人民大学石油专业学习。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上海石油炼油厂当副厂长。1962年,调任四川重庆石油工业学校副校长;1976年调任武汉市科技情报中心任副处长,1982年12月离休。在离休后的生活中,每当采访她当年的革命生涯和革全烈士雷天明的结合时,她总是坚定地说:“我不后悔!”。

2014年1月,余林在武汉去世,享年91岁。

2.郧县地下党负责人张鸿盛

张鸿盛(1913—1949),郧县大堰乡响耳河村人。1933年考入湖北省立第十一中学,后在改名后的湖北省立郧县初级中学学习 。1939年12月在湖北省联合中学郧县中学分校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初,中共联中党支部派张鸿盛以休学为掩护,回大堰发展建立农村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同年,中共郧县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张鸿盛遵照地下党的指示,打入国民党内部,先后担任国民党大堰区桃园乡农会干事长,第五区分部组训委员和执行委员,县农会理事长,县参议员等职。并利用公开职务作掩护,积极发展地下党员,开展党的工作。同年底,张鸿盛在大堰朝阳寺学校建立中共地下党支部。随后,又建立郧阳中学党支部和郧县城关佛殿庵中心支部,张鸿盛为负责人。

1941年,在中共上级党组织遭到破坏,与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张鸿盛一方面积极派人找党组织,另一方面利用各种机会领导党员和青年开展多种形式的革命活动。郧阳解放前夕,又派地下党员张国荣去郧西县给人民解放军送情报,迎接解放军解放郧县。

1947年12月,郧县城解放,张鸿盛在中共郧县县委领导下,积极动员青年参加清匪反霸斗争,瓦解敌人,收缴枪支弹药,搜集敌伪档案。为早日肃清土匪,县委派张鸿盛去大柳、南化一带瓦解以孙家驹为头子的几股残匪。1948年5月,张鸿盛利用熟人关系,与土匪营长杨中亭进行谈判,劝其放下武器,弃暗投明,立功赎罪。土匪头子孙家驹带领陈朝荣等残匪夜袭五台山,抓捕了张鸿盛,进行严刑拷打,要张鸿盛写信给县委停止剿匪。张鸿盛面对敌人屠刀临危不惧,毅然向匪徒们宣传人民政府政策。匪首孙家驹气急败坏,命匪徒砍掉张鸿盛双手,割掉他的舌头,剜掉双眼,后用铁丝穿透张鸿盛锁骨,将其捆绑树上点“天灯”而壮烈牺牲。

今朝阳寺小学张鸿盛雕像

六、湖北省立第八师范学校(1941年5月—1947年2月为湖北省立第八师范学校,1947年2月—1949年7月为湖北省立郧县师范学校

1.地下党员蔡正邦

蔡正邦,湖北省立第八师范学校学生,中共地下党员,其他情况不详。据当时在该校学习的同学回忆,蔡在校学习期间,与房县的地下党组织和在郧县的省立第八师范分部党组织有紧密联系,并经常组织学校学生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在进步学生中传阅宣传马列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以及共产党抗日主张的进步书刊。蔡的活动令国民党当局感到恐慌。1941年,随着皖南事变的风波,共产党在鄂西北的负责人邓一陶被捕,当年暑期,三青团郧县分团部指示在房县的省立第八师范学校的区队,在蔡正邦临毕业时被三青团抓捕入狱,其后下落不明。

2.宣传抗日的“郧县旅房学友励进会”

抗战后期,在房县的湖北省立第八师范学校,学习紧张,生活艰苦,当局和学校管理严密,在饥饿贫困中挣扎的师生仍时刻关心民族的命运,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抗战时期,房县消息闭塞,为此,同学们每月集体凑几毛钱,合订几份报刊杂志来轮流阅读。为唤醒房县山城的抗日热潮,同学们还成立了抗日救亡组织,利用剧团、读书会、宣传队来宣传抗日,传阅进步书刊,抵制“党化教育”,并开展反饥饿斗争。如当时师范学校中的郧县籍同学一入房县,就筹建“郧县旅房学友励进会”,成员有冷遇春、赵奎长、莫达林、罗文忠等。这一组织除负责迎接郧县新同学,欢送郧县毕业老同学事宜外,主要任务是以学友励进会的名义办抗日宣传的壁报和简报,简报还寄回郧县,向郧县人民进行抗日宣传。励进会的同学发挥各自的特长,开展抗日宣传,当时房县城四门附近壁上的抗日宣传画和标语,均为他们所画所写。

我校早期校友的革命活动,是我们今天宝贵的教育资源。自1904年郧阳府师范学堂成立后到今天的汉江师范学院,由于时间久远,许多宝贵校史档案在过去战争年代和历次运动中大多已丢失损毁,还有许多早期杰出校友特别是我校早期参加革命的校友及其参加的革命活动需要今后继续不断挖掘发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选择介绍上述早期校友及其参加和组织的革命活动,不仅是为缅怀革命前辈和先烈,更是为了将他们的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在我校永远传承下去。

(作者系汉江师范学院校史编纂工作组成员、《血与火的淬炼》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