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艺评论 > 正文

周进芳:几个早期校友书写的校史故事

时间:2022-06-29 浏览量: 作者:周进芳

鄂西北十堰蕴藏着丰厚的红色资源。根植于这块土地上的汉江师范学院,其早期校史里自然就留下了许多“红色”印记。

施洋(伯高)是人们熟悉的从这块红色土地中走出去的革命先驱之一。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坚决捍卫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律师,被誉为“劳工律师”,毛泽东同志曾亲手题词:“无上光荣”。他出生在一个传统的诗书之家,长于僻乡闭塞之所,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走出了这片曾经封闭的土地?带着这样的困惑,我们进行了走访,惊奇地发现:他追求救国救民真理、全心全意为劳苦大众谋福利的思想根基和“动力之源”竟出自父亲的“赞许”与肯定。据《林育南文集》中收录的《施伯高传》载:施洋(伯高)之父施永贞,“颇知世界大势及时代潮流,于伯高生平行动多所赞许。”这种由开阔的视野所带来的“赞许”,不仅影响了施洋,而且还影响了包括施洋妻子在内的家人。施洋三弟施季高,1900年生,在施洋烈士牺牲后,继承兄长遗志,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劳苦大众的解放继续奋斗,在汉口担任中共硚口区区委书记时,不幸于1928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弃尸长江。而施洋的妻子,改名“继烈”,表明继承施洋烈士遗志的强烈使命和意愿。施永贞何以具备“颇知世界大势及时代潮流”的眼光?何以能对施洋及家人产生如此影响?由于年深日久,现已无法找到更多的史料来佐证或还原真相,只是从《施伯高传》中觅到涉及到他的“只言片语”:“系清末廪生,且毕业于湖北省立郧阳府简易师范”。原来,他还是汉江师范学院百余年前的早期校友。

30岁时的施洋

施洋三弟施季高

无独有偶。与施洋之父一样,也曾是清末秀才的何九德,毕业于郧阳府师范学堂,从时间上看,与施永贞为前后同学。这位被郧阳民间公认为“教育局长”的何九德,不仅关心教育,更关注时事。他教育孩子们,除刻苦攻读诗书外,还要到社会上接受锻炼,读懂“无字书”。受这种教育的影响,其子何炎森,早年参加过推翻封建王朝的辛亥革命。其孙何耀祖思想活跃,自幼就产生了扶危济困、爱国爱民的思想感情。不仅少负文才,而且满腔热情投身革命。他曾参加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曾与邓小平、张云逸等领导过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曾担任过红八军政治部主任兼军党委书记,是一位赫赫有名的红军将领,只是因斗争的残酷与革命的需要,按要求更名何世昌,几十年里家乡人音信杳无。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时任中顾委委员的杨献珍,通过照片、文书等多种方式,经过邓小平等一批老同志确认,才得以知其下落。汉江师范学院的早期校友及故乡人为了找到他,竟花了半个世纪。不幸的是,他于1930年7月遭敌杀害,牺牲时年仅25岁。

1984年,杨献珍秘书萧岛泉代表杨向郧县方志办提供的《关于何耀祖同志的一些情况》(见郧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郧县文史资料 》第3辑,第39页)

在汉江师范学院早期校友中,杨献珍与何耀祖既为学缘上的师兄弟,也是革命路上好同志。正是由于这一层关系,老学长何九德凭借教育届的影响力,在1925年夏杨献珍回母校担任校长受阻时,将自己的房舍无偿贡献出来,不遗余力支持他履职办学,成为校史中一段令人感慨不已的佳话。

杨献珍在早期郧山中学读书期间,就表现出关心国家大事的社会情怀。常与卜天佑、燕韶九等同窗好友阅读进步书刊,孜孜以求强国富民之路。1915年春,学校爆发了反对“二十一条”和袁世凯称帝的学潮,杨献珍就是其中的主要组织者,并亲手起草了抗议书。1926年11月,经何耀祖、王省二同志介绍,杨献珍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长期从事党的秘密工作,蹲国民党的监狱长达五年之久,是党组织和郧籍校友多方营救才得以“死里逃生”。特别需要介绍的是,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后,经报中共中央批准,杨献珍与薄一波等在山西组建青年抗敌决死队(简称决死队),杨献珍写信与母校、地方党组织联系,动员爱国青年奔赴抗日前线。正在师范就读的校友史丁文等34名青年踊跃报名,告别家乡,投笔从戎到山西参加抗日“决死队”。杨献珍的四弟杨朴、侄儿杨国明也在其中。史料显示:这些热血青年大部分是校友,且绝大多数血洒疆场、为国捐躯。而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教育家的杨献珍一生追求真理,向往光明,并履行了自己庄严的诺言:“把自己的历史用红笔写到底!”

在校史的名册中,还有许多并不为人所熟知的名字,如袁正道(与施洋同为京汉铁路总工会律师)、燕若疵(早期党员,郧县县委书记),燕韶九(创办《郧县青年》,宣传新文化新思想,为保护同志,被害于武汉阅马场)、赵登城(中共郧县早期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张鸿盛(打入国民党内的革命烈士)、史丁文(抗敌决死队幸存者)、余林(鄂北地委民运部部长,著名烈士雷天明遗孀)……等等,他们是用青春甚至用生命书写了人生辉煌的历史,也书写了校史里动人的篇章。翻阅这些校史故事,我们清晰地看到他们的青春在燃烧,生命在闪耀;我们能真切感受到他们心系大众、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怀,胸怀大局、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襟抱,担当大义、敢于向一切邪恶势力挑战的牺牲精神。

汉江师范学院扎根的土地,曾沐浴过战火,浸润过鲜血,见证过沧桑,是一块地地道道的“红色土地”。生长在这块土地之上的百年老校,师范学院也饱经风雨坎坷,一路放歌走来。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未来日子里,定能写好自己的校史,讲好这些故事。

(作者系汉江师范学院原校领导、教授,《血与火的淬炼》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