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用汉字写就的历史。中国书法的历史,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微缩版的中国文化史。当前,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探究中国书法历史,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最近由书法出版社出版的新著《中国书法全史·湖北卷》,就十分有助于读者清晰地了解一个区域的书法发展轨迹,看到一个区域曾经历过的文化风采。
《中国书法全史·湖北卷》
孟庆星 著
书法出版社
2021年版
该书作者孟庆星是书法学博士,湖北美术学院教授、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也是中国书协理事、书法教育委员会委员,西冷印社社员,书法作品曾经获得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银奖。作为山东人的他,十多年前来到湖北工作,荆楚文化的耳闻目染,使他爱上了这片土地。凭着对书法历史的兴趣,他前几年开始坐“冷板凳”,潜心梳理湖北书法历史。《中国书法全史·湖北卷》一书的出版,弥补了湖北书法历史整体研究的空白。
全书以历史时间为脉络,共分为“先楚时期”“两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北宋时期”“南宋、元代时期”“明朝时期”“清代时期”九章。在每一章中,作者首先对特定历史时期湖北书法进行概述,然后对代表性的人物及成就、书法风格、书法活动、书法影响等等进行评述。在全面系统梳理湖北书法历史时,作者参考了最新考古学文献,使得书法历史研究得以与时俱进。本书作为区域性的书法史论著作,立足整个中国书法史视野,在论述中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配以必要的图片、图表,使得全书既有专业性,也有可读性。
孟庆星
湖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法和文学、绘画、音乐等众多艺术门类一样蓬勃发展。书中提到,在商朝时,湖北境内就有了书法,当时的书法所依托最重要的载体是青铜器,可是金文书法字数少。即便如此,这也是了不起的开端。
在中华文明早期,也就是战国时期的湖北楚简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亮点和特色。这几十年湖北考古中,纷纷出土了各类楚简。对于林林总总的楚简,作者对其书法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和凝练。楚简,属于古文字书法范畴,主要是为了实用的记录。其在笔法上,有了初步的点画意识和点画形态,就行笔来说,或侧锋或中锋,但以侧为主。从行笔的曲直来看,或为直线,或为曲线,但是以曲线为多,给人飞动灵秀之感。在给楚简书法艺术进行“画像”时,作者认为,战国中期至楚国将郢都迁离湖北以前的晚期,是楚简最为灿烂的发展时期。楚简艺术主要分为规范雅正型和率意飞动型两类。楚简是书法的早期形态,其对后来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不可小觑。
在湖北书法历史上,一些人一些作品被人铭记。这里略举几例。书中讲到,大书法家王羲之和湖北有很深的渊源,他曾经在武昌为官六年,并于此期间深入研习书法。宋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高峰时期,这个历史阶段的湖北书法艺术也颇为耀眼。北宋时期的欧阳修,不仅是文学家和史学家,在书法理论建树上也颇有成就。他曾经在湖北生活和为官,在随州、夷陵、光化搜集研究汉唐碑刻,“从书法的角度来说,就是用疑古精神为释读经典找到新的路径和方法。”正是他对青铜、石刻铭文的研究,催生了一门新的学问——金石学的形成。大文豪苏轼曾经被贬黄州,在这里写出了一批传世书法之作,但由于各种原因,存世的已不多见,其中《黄州寒食诗贴》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和苏轼同时代的书法大家米芾,则是襄阳人,其早年书法作品主要有《三吴诗贴》《法华寺贴》等,他的书法实践既“集古”求取“古雅”,又主“刷”字的创新审美追求。古代的书法家大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湖北这片土地,留下了他们探索书法艺术的不倦身影。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及其作品的层层累积,构成了湖北厚重的书法历史风景。
《中国书法全史·湖北卷》一书中,除了名家名作,还对湖北历史上鲜为人知的书法家及作品进行发掘,这扩充了湖北书法史的深度和广度。对一个区域内几千年的书法历史进行系统梳理,这绝对是艰苦卓绝的学术探索,总体上讲,读这本书不仅看到了几千年来湖北书法历史的全貌,更能强烈地感受到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湖北书法历史的研究和梳理,将是一个不断发掘、不断梳理、不断探索的过程,这项研究越深入,就越有利于提升中国书法历史研究的水准。
(作者:丁振国 陈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