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艺评论 > 正文

易国祥:影片《长津湖》再现经典要不要忠于基本史实?

时间:2021-10-02 浏览量: 作者:红笔

9月30日上午,贡献50元票房,抱着高期望值观影《长津湖》。影片一开始,味口随着天上豪横的美军飞机继续推高。不愧为中国影史上最大规模投资与制作,这绝对是一场视觉盛宴,视野宏阔,气势震撼。2D技术竟然有3D效果。

然而,随着“穿插连”代表9兵团率先从辑安进入朝鲜,它与我心中的战役轴线开始偏离。前往西线执行护送通讯设备及技术人员,那一场与敌军的生死缠斗有点节外生枝,并让进入主题的节奏慢了许多。影片迟迟进入不了地理意义的“长津湖”,我看得有些着急。

解析经典原来可以这样编剧,呈现历史原来可以这样演绎。我慢慢有一丝失望,如果对长津湖战役没有储存,我会很单纯地被引入、被感动、为其点赞。可是,我无法轻易就范。随着观映结束,一种落差感,克制着没说出口,但确实梗在胸口。去年就作过播映预告的大片,号称“救市之作”,在我满怀希望面前,它没有走出“高开低走”的轮回。

虚拟人物的戏太多,真实的历史人物的戏太少。伍千里兄弟俩的戏贯穿始终,而杨根思只是在影片结束时闪现了一下。观众几乎记不住这个杨根思长得什么样子,更不要说揭示英雄的精神气质了。用字幕表现“三个不可能”,手法显得很不文艺。

三个小时的战役大片,竟然没有树立与战役直接相关的有分量的战役指挥者形象,宋时轮相当于一个客串角色,除了伍千里所在的部队(明显是27军)在出国前出现了一段师长形象,在战役中,没有一个军师团级指挥员,也没有战役指挥团队以及重要谋略给观众留下什么印象。

编导似乎想用一个“穿插连”来撑起长津湖大戏,让一个连串起国内和国外,东线和西线,开始和结尾,结果,让编造的情节枝蔓旁侧太过,往大榆洞护送通信设备和技术人员(未见史据),走一路打一路,貌似长津湖战役已经大尺度跑题。

场面壮观,气势恢宏,特技炫目,但人物内心世界挖掘不够。美国现代化装备和陆海空协同作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展示,但在主要人物的塑造上,虚拟的人物,没有比得上《英雄儿女》中“王成”的;真实的人物,也没有比得上影片中黄继光、邱少云的。

真实的长津湖战役,志愿军部队的主角应该是20军,美军的主角应该是美军陆战1师。影片正方的主角换成了27军,反方的主角,陆战1师和美军7师31团的戏还比较均衡。但艺术上的均衡不符合事实上的不均衡。因为陆战1师是东线无可争议的主力。

为什么说20军是主角,因为来不及换寒区冬装的20军,才是首先进入长津湖的先头部队,他们最早和最长时间经受了冰雪严寒的摧残,从兵力部署和作战任务看,从死鹰岭到水门桥,付出了最大牺牲的20军,才是长距离撤退的陆战1师炼狱之旅的锻造者。

27军歼灭“北极熊团”固然创造了消化美军建制团的唯一战例,但陆战1师被困,险些被歼灭,才是长津湖敌我双方最有价值的军事较量。美军究竟有多强大,志愿军究竟有多英勇,包括此时之前的西线战场,惟长津湖是检验敌我真实战斗力的试金石之最。

即使是在美国,7师“北极熊团”被全歼,也许他们没当很大一回事,而陆战1师被困长津湖,却是震惊西方,震动美国朝野,甚至引起白宫高层对战争走向的激烈争论。可是,在电影中,都因为“北极熊团”而大大地弱化了当时全世界关注的这一真正焦点。

宋时轮之所以选择新兴里的“北极熊团”作为攻歼重点,那是因为20军围住的陆战一师太强大,才作出避重就轻的选择。但如果20军在死鹰岭、下碣隅里、古土水三个据点的钳制作战不力,陆战1师完全有能力解救“北极熊团”。是20军扼杀了这种可能。

长津湖战役以艰苦、惨烈、残酷著称,部队完全没有后勤保障、秘密潜入、卧冰埋伏的悲壮,志愿军只能夜战近战,往往围而难歼,阻而无力,追而不及,特别是水门桥屡毁屡建,眼睁睁地看着陆战1师离去的长叹,影片没有将这些奢华“食材”烹饪成期待的“硬菜”。

影片《长津湖》作为纪实性的大型战争作品,虽然不可能全盘复制历史,但至少不能造成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虚无”和“失踪”。可惜,26军作为9兵团的三分之一,三个小时的篇幅不算短,却只是在宋时轮的台词中出现一次,让这支部队再次憋屈。

影视作品改编文学经典,总是要提出忠实原著的问题。同理,长津湖战役作为71年前的一个重大军事事件,它的基本历史真实,是否也应该得到影视编剧和文学创作的基本尊重?何况,这场战役还有幸存者健在,他们认可吗?“被敌人瞧得起才算有本事”,借用影片中这句经典台词的意思问一问:这一部《长津湖》,不知道美国人看了会怎么说?

“这部电影不仅是拍给今天的年轻人看,还要拍给50年后的年轻人看。”也套用制片人于冬的这句话,是否可以说:“这部电影是拍给对这场战役鲜为人知的人看的,不是拍给这场战役亲历者和有一定历史素养的军迷们看的。”如果这样定位,《长津湖》可以算得上一部好电影。但大概不是很多人心中预期的力作。

(红笔:易国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