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艺评论 > 正文

向思仪:观《开国大典》做有志青年

时间:2021-06-04 浏览量: 作者:向思仪

人之所以为人,不独满足于一日三餐所需,而应有高于其他生物之所在:生于世,敢于承大责,挑大梁,为人类,为社会谋福祉。

《开国大典》是长春电影制片厂为新中国成立四十周年献礼的作品,用纪实的手法展现了开国大典这一历史片段,再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宋庆龄等多位开国领袖的风貌,讲述了毛主席从西柏坡指挥“三大战役”到宣布新中国成立的历史风云,以及共产党人为革命的成功做出的一系列工作和牺牲。

“在古老的中国……那是亿万人民迈向新生的脚步声。历史终于为新中国拉开了帷幕,那些驾驭风云的人物,正在筑起辉煌的大厦!”片头的独白伴随着一幕幕激昂的战争画面,那铿锵有力的话语,一下子将人带回一九四八年的那个冬天。

我坐在电影屏幕前,看着乡亲们欢庆战斗胜利的满面笑容,听着毛主席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打响了渡江战役,百万雄师渡过长江天险;看着革命工作者们为开国大典的紧张筹备;听着宣布建国时,人民群众的欢呼喝彩……思绪将我拉到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一种民族自豪感将我牢牢裹住。

胜利凝聚着千千万万革命人的鲜血和奋斗。不曾忘的是那在炮声鼓声里奋勇杀敌的革命先辈……他们历经战火风霜,将襁褓里的新中国拉扯长大;他们遇山开路,遇水架桥,有着大无畏的斗争精神;他们越是艰险越向前,绝不放弃。他们是漆漆黑夜里的莹莹曙光,怀着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撑起了中国风雨飘零的近代史天空,撑起了新中国辉煌灿烂的明天。

我为有先辈如此而自豪!

看完《开国大典》,最让我感动、记忆深刻的不仅仅是旭日东升,毛泽东主席站在北京天安门上的那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更是那独立寒冬,无名少年战士立于雪地执手敬礼的静默画面。

漠漠寒冬,遍地银装。他裹着薄薄的军衣,稚嫩的脸上满是黑墨般的硝烟,眼里含着历经战火的风霜,不合年纪的成熟。他的右手撑着支架,左手包裹着渗血的白纱布,高高举起敬礼,背挺得笔直,像一棵倔强挺拔的白杨。他立在哈气成冰的严冬里,白杨立在驻守边境的防线上。伤疤是他的荣光,是他战场上获得的勋章。

或许是同为青年,我才对此记忆颇深,感触良多。

抚今追昔,青年总是革命的先行者。难忘处,北京街头,五四青年振臂高呼,大声呐喊“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一片片爱国赤子心;再回首,碧水南湖,一叶红舟,年轻的船客紧锁眉头,谋划建党伟业,一颗颗忧国悲悯之心;曾记否,延安抗战,爱国青年冒烽烟战乱,只身奔赴,一条条救国无畏心;留恋处,穷乡僻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展现作为,一个个强国建设心。

想当年,他们冲杀在凶险的战场上,现如今十七八岁的我却在寝室舒适的温柔乡里。他们在为革命胜利而斗争,亦步亦趋向心中理想的方向奋斗,我感怀着革命先辈的光荣不能无所作为。思及此,我不由得掩面羞愧。青年时期是人生不可多得的美好年华,正是励志进取、发愤图强的大好时候。战火纷飞的年代已经过去,现在的中国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新一代的我们又当如何,才算得上是青春无悔呢?

从耶鲁毕业,回归乡村是大学生村官秦玥飞提交的答卷;放弃城市生活,踏遍青藏大地,建成“种子方舟”是大学教授钟扬提交的答卷;不惧熊熊烈火,奔赴火场,是平民百姓杨克章提交的答卷;留守大山,教书育人,播撒希望的麦苗是张玉滚提交的答卷。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我们人生难得的际遇。每个青年都应该珍惜这个伟大时代,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大学时对青年学生殷切的勉励。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担当与责任,与时代相拥,与梦想同行,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当实干家。只有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谋福祉而不懈奋斗,才让青春无悔。

(作者:向思仪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2002班学生编辑:叶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