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艺评论 > 正文

【时评趣谈】海建印象

时间:2020-12-25 浏览量: 作者:老胡

 

“他一边修改一边讲解,你只能默默站在他身后俯首聆听,直到稿子改完,片刻不能走神……每改完一稿,我的腿往往站到麻木!”“推倒重来更是家常便饭,他如果说‘重写’,我想晚上的邀约准是又泡汤了……”评论作品刚刚喜获中国新闻奖的邓海建聊起了他初出茅庐供职报社时所接受的“魔鬼训练”,让他时而心有余悸,时而眉飞色舞,自嘲的背后满是辛酸,又满是骄傲。

海建是个会讲故事的人,并且他一开口马上会成为焦点。四座就像听单田芳的评书,哪怕你是从半截腰开始听,也会觉得即便是十数年前的事物也能讲得扣人心弦、画面感十足的那种。这是我第二次和他见面,同样是在杭电振伟兄振臂一呼、马院同仁精心安排之下,三、五好友围聚杭州下沙大学城左近的一家简餐馆。他的这段“糗事”一提起来顿时让同龄的我颇有同感,只是没有他那么会讲罢了。

“写时评一定要以能赚到钱为标准!生存都成问题你还写什么时评啊?”就是这么一个操着播音腔、温文儒雅、会讲故事的时评界“大牛”,在下午面对青年大学生的交流会上,邓海建一开口就把我整懵圈了:仿佛在告诉你“不会写时评的电视编导不是好销售”!出乎意料的是他的这番充满“江南人生意经”的论调居然博得了阵阵的掌声和叫好。最受不了的是他还来了这么一句:“当然!视金钱如粪土的胡老师是不屑于这样做的。”本来我是要准备讲“情怀”的,这下整得我接下来不知道该怎么讲了。

联想到“午休”时间他再闭口不谈时评圈的轶事掌故,而是不失时机地向《绵阳日报》的强哥、“慷慨歌”的霍兄和我兜售他的创业“新产品”,哪怕仅仅是面对我们三个人,他都能充满激情向我们“面授机宜”,怎么能赚到大钱!好在我还能知晓他的这套理念“符合中央供给侧改革导向”,同时心里直打鼓:下午面对青年学生,他该不会也直言不讳来谈钱吧?所幸这些大学生都是研究生层面的,并且入学前还曾到社区搞过服务、到农村做过调研,当然不会不明白:如果一个时评人眼睛里只盯着钱,是断然走不到今天的。

不光说文人“谈钱”是件很尴尬的事情,古往今来中国人“谈钱”都比较隐晦。“时评圈子”当中有“为稻粱谋”者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可也有那么一部分人“用笔墨卖良知”,他们压根没有什么立场,奉行“收人钱财、替人消灾”那一套,“有钱便是爷、有奶便是娘”,仿若混迹于文字江湖的雇佣兵,圈里圈外受人诟病。也有学生专门就此提问,海建则凭自己的经历和阅历悉心解答,这番交流引发了同学们的观点碰撞和深度思考。

网络时事评论贵在有态度、有主张,更须有逻辑、有思辨、有干预性。今天的时评人多是读着邓海建、王传言、乔志峰等人的时评成长起来的,当年那批网络评论的“黄金一代”,至今仍然活跃者寥寥无几,邓海建便是其中一位。海建的评论为草根撑腰却不失理性,充满个建而富有张力,长于逻辑分析、法理思辨,批评中有建设性,规劝时又有可操作性,或警示,或劝慰,或建议,或补充,皆能入情入理,既能说服人又能教育人,为媒体和公众所喜欢。

没有大智慧写不出好文章,没有大格局出不了好作品。网评泛滥的当下,奉劝诸君多与大格局者交往,多读有智慧的文章。

(红笔老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