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艺评论 > 正文

陈华文:攒一本不“和稀泥”的文学评论

时间:2020-08-13 浏览量: 作者:

《寻找文心:当代文学的精神面相》,陈华文著,武汉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定价:48元

陈华文

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是文学活动的两个车轮子。文学作品呈现的是人间百态,是对火热生活的书写。良好的文学评论生态,能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但是,当前很多文学评论中存在一团和气的现象,说真话、直接面向文学作品的真诚批评少了。此外,文学评论的“学院化”趋势日益明显,一些文学评论大谈各种理论,显得高深莫测。文学评论是给大众看的,若文学评论中“理论套理论”,人们就会不知所云。文学评论需要的是理性和真知灼见,不能曲高和寡,更不能“和稀泥”,文学评论也需要接地气和烟火气。

正是以这样的理念为先导,我在多年的文学评论中,充分兼顾文学评论的学理性和可读性,撰写并发表一篇篇文学评论。这些文学评论整合在一起,就是《寻找文心:当代文学的精神面相》这本书。为了出版这本书,我不知不觉写了十年。这本书,也是历经3600多个日日夜夜,我慢慢“攒”出来的。

该书20余万字,根据评论内容的不同,分为茅盾文学奖作家作品综论、非虚构文学观察、虚构文学扫描、外国文学管窥四个部分。书中,对陈忠实、王安忆、熊召政、贾平凹、迟子建、莫言、张炜、格非、王蒙、徐则臣、梁晓声、韩少功、池莉、阎连科、严歌苓、杜文娟等当代文学名家的长篇小说作品进行理性点评。同时,对于孙犁、杨绛、夏志清、冯骥才、余秋雨、高洪雷、王族、邓贤等名家的散文、报告文学、随笔等等,也进行“冷峻”观察。

我自幼热爱文学和写作,心中有一个“文学梦”。2010年之前的十年,我主要写纪实文学和散文。2010年至今,我把阅读和写作的主要精力放在文学评论上。这十年来,我除了“攒”出这本书,还出版了《最是书香》《家国书事》《书山问道》《山河气韵》等评论集。

在阅读异彩纷呈的今天,选择有品质的纯文学阅读,不仅能提升人文素养,还能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当前显得尤为珍贵。用评论的方式探究当代文学的精神面相,也是深入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过程,不管文学创作的走向如何,其对于真善美的价值弘扬是不会改变的。优秀的小说作品,虽然人物和故事都是虚构的,但是精神内核是“非虚构”的。阅读一部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够影响人的一辈子。很多年轻人喜欢阅读玄幻类的网络文学作品,我认为虽然各人都有不同的阅读偏好,但阅读还是要回归经典,尤其是阅读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时间长了,一个人的精神面相必然会发生变化,文学的魅力也在于此。

这些年的文学评论,我主要关注活跃在当代文坛前台的主流作家及其作品。我之所以关注这些作家作品,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这些作家作品引领着当代文学的走向。我撰写文学评论,没有太多的束缚,是跟随着真实感受写下来的,有一说一。撰写文学评论的过程,也是和作家、作品进行无声对话和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对我来讲是愉悦的。

文学评论的前提是文学阅读。在文学阅读的世界里,我十分陶醉,有时不可自拔。撰写文学评论的时候,就是一个重新梳理阅读体验的过程。我不知道文学评论的写作有没有十分苛刻的“规矩”,仅仅以自己有限的认知来看,好像目前还没有。虽说“文无定法”,但是作为评论者,我一般是首先对作家和作品进行概要式“画像”,然后放开手脚,进行“指指点点”。有好友曾经提示我,这种文学评论的写作范式太中规中矩,有些老土。我就困惑了:作为文学评论而言,倘若不先对评论的对象进行概述,一上来就噼里啪啦地评论,读者知道你要评什么论什么吗?我一直坚定地认为,文学评论不光是写给自己看的,更是写给读者看的。

写任何体裁的文章,必须有一个主题性的思想。中国历来重视“文以载道”,我从始至终在提醒自己:文学评论到底要给社会传递怎样的信号?对于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是否有一些帮助?文学评论中的思想不能超越这个时代,也不可能凌驾于这个时代。

我在开展文学评论的过程中,也尝试着将文学评论与全民阅读推广互为结合,作一些积极的探索。毕竟,文心扎根人心,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中国科学报》 2020-08-13 第6版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