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艺评论 > 正文

易国祥:读“战疫家书”领略潇湘大爱

时间:2020-04-07 浏览量: 作者:易国祥

这,是一封于二月写在异乡,三月随写信人带回家的家书。家书的主人是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援汉医疗队队员赵春光。信是写给父母亲的。信没有寄出,因为它是遗书,书者在战疫一线的武汉,当时想到,要“以防不测,留书一封,以告父母”。

赵春光的信,是一封文笔儒雅、词章精彩、荡气回肠的家书。信中写到:“此役,万余白衣,共赴国难,成功之日,相去不远……”“然情势莫测,若儿成仁,望父母珍重,儿领国命,赴国难,纵死国,亦无憾。”“日后我父饮酒,如有酒花成簇,聚而不散,正是顽劣孩儿,来看我父。我母针织,如有线绳成结,屡理不开,便是孩儿春光,来探我母。”

几天前,读过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王跃文为“潇湘家书·抗疫篇”所写的《彰显普通人的高贵与伟大》一文。文中得知,这本家书集,汇集了包括湖南一千多援鄂医疗队员与家人在战疫中写下的家书。

其中有医生妈妈写给留守家中儿子的,有中学生写给奋斗在一线父亲的,有一线儿子写给战疫期间去了天堂的母亲的,有呵护一家老小的妻子写给几个月回不了家的丈夫的。如“小胖子,妈妈好想抱抱你”“妈妈不敢疲惫,因为患者需要我”“君前行,妻安后”,字字句句传递着真情和温暖,积蓄着信心和力量。

我被这些信深深感动的同时,心生困惑。同处于一个移动互联网世界,同在一场全民抗疫战争中,湖南人为什么钟情于写信?读了赵春光家书,结合我的人生体验,隐约找到了答案。

赵春光的故事让我有强烈的代入感。41年前,也是早春二月,在奔赴战火纷飞的南疆之前,我也给父母写过一封信,也是遗书,也没有寄出。那是按当时部队纪律,信写好之后,人随部队悄然南下,信存入后方的包裹里。当年如果光荣了,那封信才会递到父母手中。

如今,身处战疫残酷之地,死亡消息天天不绝于耳,不时听闻医务人员因公殉职的我,能够感受到写信人为了不辱使命,向死而生的家国情怀。大年之际,他们骤然启程,与家人匆匆不能尽语,惟有别后一封家书。

“潇湘家书·抗疫篇”收录的每一封信,自然各有各的动机,但产生写信的理由肯定都是为了这一社会公共事件——抗疫。但是,奔赴湖北及武汉的4万多名白衣战士,多数会是通过手机与后方的家人联系和交流,像湖南有众多人写下书信,恐怕难出其右;其中像赵春光这样把信写得如此情深意切,又文辞优美的,恐怕更少。

“写信不一样……不仅能抒情,更因写信比平时的语言更正式、更庄重、更神圣,往往还把日常生活中难以讲清的严肃话题借以书信方式来表达……书信就成为家庭中传承家风、教育儿女的最佳方式。”

王跃文的这个解读,想必能表达湖南人写信的别样用心。赵春风如果不是以书信方式,他不可能当面或通过微信,来表达出这么意蕴丰富的道理与情感。当然,书信以外其它形式的交流也不乏精彩内容,但到目前为止,惟有书信是最宜于收集、收藏和传承的一个载体。

正如作家莫言所说:“用嘴说出去的话随风飘散,用笔写出来的话永不磨灭。”

我蓦然联想到,家书与湖南有着特别的渊源。

出生于湖南的清末名臣曾国藩,他的家书体现了一生的理想抱负、精神状态和道德修养,其中对兄弟、对子女的教育,成为曾家子孙的宝贵精神财富,对我国后世有着深远且广泛的影响。

同样出生于湖南的毛泽东,他的伟大思想和事业,很多就体现他一生的书信中(见《毛泽东书信选集》)。其中毛泽东给岸英、岸青的信,既是领袖的高瞻远瞩,又是父亲的殷殷嘱托,至今对全党全国人民都有着深远和积极的示范作用。

湖南人深得先贤家书文化嫡传。

史上圣贤伟人的家书,我的理解,无非是爱,是对亲人最深沉醇厚的爱。家书是一种文体,更是一种爱的重要表达形式。

正如“潇湘家书·抗疫篇”的大标题:你信大爱我信你。赵春光在祖国召唤时能义无反顾、执甲逆行,是因为父亲曾经是祖国蓝天卫士,为他做出过榜样,他奔赴武汉,不过是继续父辈爱祖国爱人民的事业。

父辈的大爱,成为儿女的信仰。赵春光的这份家书保存下来,对于在父母跟前,赵春光尚未成年的两个孩子来说,怎么会不成为他们人生的灯塔呢?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三湘儿女为武汉拼过命,他们还为子孙攒下比金字还要贵重的精神财富。

潇湘家书,汇湘鄂情和万家亲,集英雄主义和民族大义,它属于湖南,也属于中国。它必将深深扎根于华夏大地,凝聚成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力前行的磅礴力量,必定以历史的进步,来补偿这次历史性的灾难。

(红笔:易国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