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老子·论语·楚辞正编》,是关于中华文化国学经典研究的汇编。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明的天空群星灿烂,其中最亮的两颗星是老子与孔子。老子是智慧大师,他以“道”为最高思想范畴,创立了道家学派。老子思想主要集中在《老子》一书,《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只有五千余言,却是人类最伟大的经典之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老子》一书是被译成外国文字最多的文化经典之一。从《老子想尔注》开始,历代均有对该书的注解与发挥,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老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老子》研究者可以根据政治、道德、思想领域的时代变化与时代需要,不断地对《老子》作出新的诠释。《老子》五千言,以道摄万有,以德证大道,非静观玄览,实难见其智慧。
《论语》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政治和社会伦理的基石,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历史上,它一直是国人的必读书,没有哪一个思想家和文学家,乃至市井平民不受其影响。所以,不读懂、读透这本书,就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的传统文化。换句话说,它是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作为国学的主干经典,《论语》被人们普遍学习,备受关注,究其奥妙者如过江之鲫,翻译之作也层出不穷。很多人认为文科的东西没有标准,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好,其实这本身就不符合科学精神,因为“真理”只有一个。人人都自圆其说,结果恐怕只能是无休止的文字游戏,而不能算是真正的学术研究。孔子思想是后世儒学的基础,想要发现“真孔子”,前提是校勘和正读作为孔子思想主要载体的《论语》。这就要求研学者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正其心、诚其意,真正为学术着想,向社会和时代负责。
梁启超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楚辞》作为中国文学的开创性单元,在中国文学史、文化史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上古史研究的重要文献。但是这个源头隐在云雾之中,既令人心生敬仰,又让人望而却步。《楚辞》承载了中原文化遥远而博大的传统,又以惊才绝艳的南楚情调风格展现,令人思接千载,又乐观楚风。关于“发愤以抒情”的诗人屈原的历史记载语焉不详,加上《楚辞》文句的艰难深奥,词旨的委婉曲折,导致了《楚辞》研究疑义纷纭,很多观点莫衷一是。这就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留下了空间。想读懂《楚辞》,就要对《楚辞》作品下苦功夫,一字一句地细心揣摩,反复推敲。
学不传,千载无真儒。当今社会的选择多元,价值多元,市场化、世俗化、功利化的倾向日益抬头。真正读书有什么效益,埋头做学术研究有什么效益?唯有喜欢,才能投入;唯有投入,才有成果;唯有付出,才有回报;唯有沉潜,才有境界。《老子》《论语》《楚辞》中的误用文字、字形字义起了变化的后生文字、错简现象有不少,这就需要从文字根源入手,探析字词句意,以更好地接近经典的本意。邵文涛、陈茂信两位学者从文字根源注解《老子》《论语》《楚辞》,并系列地翻译成文,这必须花大功夫作搜集、爬梳、剔抉、辨伪、考证、整理等工作,其功夫之深、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据我的体会,邵文涛、陈茂信两位学者,他们确实各有所长,邵文涛在武当道教与中国传统哲学方面研究深入、严谨求实,陈茂信在元生象形文字与国学经典方面有自己独到的思考。两位学者对国学经典的敏锐认识和精准把握,我觉得都是我不可企及的,但对我启发良深、受益匪浅。静心阅读可知,两君对于《老子》《论语》《楚辞》的研究,不是单纯的重复罗列前人的成果,而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寻微探遗,详加考订,从而得出有异于前人的更加科学的结论。这部著作凝结了邵文涛、陈茂信两位学者在中国传统哲学研究领域数十年辛勤耕耘的汗水和心血,书中俯拾皆是的精见新论,乃是他们潜心探索深入思考的集中体现。
摆在眼前的作品,或许我们所看到的,更多的是他们研究生涯中光亮的一面,至于治学的寂寞、孤苦和酸辛,知晓者又有几人!我对他们严谨、坚韧、不畏艰辛的付出,抱有深切的敬意!《老子·论语·楚辞正编》一书的出版,不止是荆楚文坛,也是社会科学界的一件盛事,可喜可贺。
(作者系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汉水文化研究基地负责人、政协十堰市委员会副主席、汉江师范学院校领导)
内容简介
近日,由汉江师范学院校友邵文涛所著的《老子·论语·楚辞正编》一书正式出版,全书26万余字。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李光富;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党委副书记、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杨立志;民进十堰市委主委、十堰市政协副主席潘世东分别为该书作序,以表祝贺该书问世之枕。
《老子》《论语》《楚辞》,国学之经典也。百年以降,备受世人关注,研究者、注解者、翻译者代不乏人,蒸为习尚。文本迭兴,蔚为大观。然《老子》《论语》《楚辞》中误用文字甚多,字形字义起了变化的后生文字也不在少数,故循此以往,存有不少错简现象,惟有细心爬梳、辨伪、考证,方可返本清源习得经典之真精神。在先前出版的著作中也出现一些断章取义,以致未能准确理解前贤作者目的与意图的现象,失于原本。故处今之世,欲辩弥章,当指明纠正,遂倾心尽力以正编。作者以严谨求真的学风开展搜集、爬梳、剔抉、辨伪、考证、整理等工作,注重字形含义,不主观唯心解读。全书26万余字,重点对三部经典中存有争议的一些字词进行了详细注解。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将其翻译成语体文,阐释了文字演化的历程,以更好地接近经典的文本真意,最终形成了作者不同流俗的见解。
该书是国内第一部立足经典文献本身,从文字根源入手对每一字、每一句、每一章的字形字词句意考镜源流,系统研究《老子》《论语》《楚辞》的专著,在选题上具有较高的难度和学术创新价值。成果对三部经典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分析和思考,探究了文字起源与经典本意的内在联系,系统阐述了以往经典注解过程中出现失误的原因、返本清源的路径等重要问题,以消除一些学者曲解圣人立教的本意而给原始经典带来误解与理解上的混乱。书中新考证,新见解,体现了独立探索的学术精神和理论开拓精神,富于积极创新的勇气,把对三部经典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全书遣词造句不拘一格,剖肌析里,深入浅出,逻辑严谨,对经典做到了创新性发展,异乎于所有编纂者,真正做到了字形句意与原作者本意的统一。著者倾注深情,寻微探遗,详加考订,呕心沥血之情,裨益于世道人心。在当地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对进一步促进国学经典的传承和发展,科学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有着积极的学术价值,为研究《老子》《论语》《楚辞》必备的参考书。
该书出版后十分畅销,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应和学术影响,多位学者撰写的文章引用该书观点或将该书列为参考文献。湖北医药学院校领导对该成果给予了好评,同时也得到了高校广大师生的喜爱与好评。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固盛教授、汉江师范学院文学院罗耀松教授、湖北医药学院人文学院刘涛教授等国内文史研究专家对本书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该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秦楚网、十堰晚报、湖北医药学院新闻网等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作者简介
邵文涛,男,湖北十堰人,汉江师范学院07届政史系历史教育专业校友,2013年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硕士,现任职于湖北医药学院图书馆,主要研究方向为文献学与图书馆学,系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湖北省图书馆学会会员,湖北省古籍保护协会会员,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会员、十堰市张三丰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十堰市郧阳区屈原文化研究会会员,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省级社科项目。
邵文涛同志平时工作头绪很多,但他在繁忙工作之余,一直怀揣热情之心来观察和思考,勤奋学习,潜心治学,笔耕不辍,孜孜不倦地表达自己对家乡这片古老而神秘热土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精见新论,成果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