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第20个记者节当天,全国各地都在为新闻工作者庆祝。十堰晚报·秦楚网当天推出了以“说说你的心里话”为主题的短视频《记者,记着》,让广大受众得以了解记者的心声。作为曾经的报社实习生和一名通讯员,笔者看了该片深受触动,忍不住一再回放。
资深记者罗伟在短片中畅谈了新闻工作的甘苦:“我们没有星期六也没有星期天,每天基本上24小时处于工作状态。从事新闻工作,带给我最大的快乐是,通过自己手中的笔能够帮助一些人、改变一些事;带给我最大的改变是,我的头发越来越少。”作为一名有着20年工龄的老记者,罗伟的这番话让人听了既感动又心酸。
“一朝进了新闻门,从此安逸成路人。”新闻报道犹如急救和消防,它的工作性质决定了遇到情况得马上行动,容不得踌躇拖沓,你必须披星戴月、风雨兼程。对记者而言,工作与生活的界限也就没那么清晰。一年365天,行色匆匆是常态,赶赴现场是常态,调查核实是常态,加班赶稿是常态,作息无规律是常态,废寝忘食更是常态。尤其是在快节奏的当下,新闻工作对记者的报道效率、传播形式和采编技能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准确,而且还要迅速;不仅要会写会拍,而且还要会录会剪。
新闻传播讲究“文以载道”,新闻稿的文风问题直接决定传播效果。比如,很简单的一件事情,有的宣传稿居然写得拖沓冗长、味同嚼蜡。在有的同志眼里,稿件写得少、写得短,就意味着稿费少;写得多,写得长,就意味着稿费多。于是他们为了多争取稿费往往喜欢多花时间和精力把“小稿放大”。长此以往,既会消耗记者的有限精力,又会浪费读者的宝贵时间,更不符合传播规律,还会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习近平同志无论讲话还是写文章,都非常善于用简明扼要的话来发表主张。2003年2月到2007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短论232篇,多数文章二三百字,语言简洁明快,观点敏锐清新,如“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学校,留心处处皆学问”“铺‘路子’不如压‘担子’,这才是培养干部的好办法”“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这些话,读起来通俗易懂、亲切自然、非常实在,犹如坐在一位长者身边听他“唠嗑”,给人印象深刻,轻易就能叫人领会。在快餐式阅读时代,像这样短而实的表达风格,正是文字工作者特别是文字记者应当好好揣摩和掌握的。
宣传工作是门苦差事,干得久了容易产生职业倦怠。那么,如何让新闻工作持续保持生机活力呢?这就需要我们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规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努力历练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坚持内容为王,努力改变自己的文风,用人民群众感兴趣的题材和内容,用人民群众喜欢接受的方式积极传播正能量,新闻工作者才能适应新时代的新闻传播要求,从而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