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漫电影《哪吒之魔童转世》随感
我们看到的国漫走向成熟,不在于它的特效,不在于它的笑点,不在于它的宣传,而在于一个故事所呈现出来的价值深度。
《哪吒之魔童转世》这部电影里,没有寻常意义上的正反派,善恶对立法则,人物都是鲜活的个体,有血有肉。每一个人的表象背后都有故事,每一个看似的善与恶,当我们探下去,去看其中的曲折迂回,是对是非,都不再那么凌厉而分明了。
哪吒本是魔丸,却因为父母和太乙真人的宽容教诲,善的种子在它本该为恶的灵魂之中潜滋暗长,熬丙本是灵珠,却因为师父和父亲的期望要去为恶,为了拯救全族的命运,却企图要伤及无辜。
不错,这里所传达的价值似乎很简单:我们走什么样的路,似乎都是自己的选择,没人能定义我们是谁,我们自己定义自己的生命。这一版本哪吒的人物构造,身上有一种悟空传之中悟空的劲头,亦正亦邪甚至挟了几分戾气,跟命运抗争到底,不服输。
我们的命运说到底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第一个关键词,叫做“选择”。
在影片之中,本该为恶的哪吒选择为善,本该为善的敖丙选择为恶。选择不同,道路不同,生命不同,哪吒的话如雷贯耳,给予每一个观影者以剧烈的震撼:“若命运不公,就和他斗到底”“如果你问我,人能否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也不晓得,但我晓得,不认命就是哪吒的命”善与恶,本就不该是天注定,命运,是自己的选择。这样看来,哪吒似乎要比敖丙更值得歌颂了,哪吒教导敖丙,不必在意他人的成见,要活出自己的样子。可是敖丙就真的是不堪的懦弱之徒吗?显然不是的。
事实上,并没有什么是标签式的简单而片面的选择,排除偏见、保持理性,就要通过个体觉悟与环境濡染之间“博弈”的过程,去立体地看故事的走向。影片呈现给我们:申公豹不恶,敖丙不恶,李靖夫妇不恶, 世人也称不上恶。但从侧面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沉下心来,不要急,不要去过早地定义,要细细地思考,跳出急于定义的思维方式,去洞见脸谱化形象之外的深刻与曲折。
相比于哪吒的敢作敢为,率性洒脱,熬丙的形象的确不够英勇,他的不忍,他的一次次犹豫,他的懦弱都真实而生动,都是那么的有情可原,甚至理所当然。我们怨不得他,因为他从出生开始就背负了太多,哪吒虽为恶之果,却有父母和师父永远作他坚强的后盾,这使得他可以率性而为,哪吒的父母和师父爱他、支持他,敖丙的师父和父亲同样爱他,但更寄厚望于他。更压注于他,使得他不能依着自己的意愿、依着自己所信服的准则去行事。
哪吒的矛盾,更多地是内与外的挣扎,在于世人的偏见和自我内心的操守,他在村中人的排挤、误解、渴望被接纳之中不断挣扎,在命运的注定与自我的向善之心之间摇摆,最终选择以一己之力拯救陈唐关百姓,殉身以自证。而敖丙的矛盾,是不可告人的,在阴暗潮湿的角落里不断发酵,始终在摇摆不定的,两种辩不来对错的价值观之间的挣扎,自己心中的良善,与哪吒的友情,对无辜者的不忍,拯救全族的重担,师父与父亲施压于他的责任。哪吒可以说“我命由我不由天”,但对敖丙来说,他的命,甚至都不是独属于自己的。
在银幕上,哪吒无疑是“很酷”的一个形象,哪吒刚烈,偏执,坚定,爱恨都清晰可见,都是燃着火焰,闪着刀剑的锋利。而敖丙是不够“酷”的,他温润的外表下承受了太多的负荷,所以他的步伐无疑是滞涩的,沉重的,他无法像哪吒那样敢爱敢恨,哪吒可以一啸冲天,纵情激烈,而他注定是匍匐隐忍,百转千回。
第二个关键词,叫做“塑造”。
他人言我为妖魔了,那我便做给他们看。这是魔童哪吒的行为出发点,好心好意在一次次地被曲解之后,他干脆破罐子破摔,将内心的愤郁以这种方式报复发泄。眼看着哪吒一步步堕入深渊,父母和师父心急如焚又无能为力,便捏造善良的谎言,告诉他,他本为灵珠,是天生斩妖降魔的命,他之所以被人误解,是因为有沉重的责任在身。他是肩负着苍生社稷的神圣的神灵,而不是他人口中的妖魔鬼怪。
哪吒被这样英雄式的情结与语境所打动了,神圣感和使命感便在他的心中拔地而起,灵珠身份的赋予,让他对这样的“人设”有了认同。起码,他内心的偏执与乖戾似乎松动了,谁不想去试试,去做个英雄,去承担起这份别人没有的非同寻常的神圣。于是他能够承受了,活在杜撰里,做一个不得已要隐藏身份,哪怕被世人误解,仍然伟大崇高地拯救世人的形象。
这种光荣感使命感像一剂迷药,让他心中的大厦被颠覆。到了这里,让我们感慨于家庭教育和生长环境的重要性,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他拥有怎样的引路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会被指引着走向哪一条路。同时,这背后令人细思极恐的是,也许“真相”本身并不存在,而是因为人们有意的引导和塑造才存在。这里的价值观和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之中的阐释有相似之处,虚构往往具有无法比拟的力量,或者说“虚构”这个词,本来是相对于真实而存在的,但或许虚构与真实,根本就没有绝对的界限和区别。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也许从来都不存在什么终极真相,正如有句话所说的:有些事情,不是因为存在才被相信,而是因为有人相信才会存在。我们的生命,因为故事被赋予意义,我们的人生道路,因为主观的“相信”而得以走下去,这种“相信”,显然和我们的父母、师长的谆谆教诲是分不开的。
至于这信念究竟是真是假,似乎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也许人性本无,全靠人的认知才得以被构建。就如同哪吒,在陈唐关百姓的成见输出下,他是魔丸,在父母师父所杜撰的英雄故事里,他便是神明。
最后一个关键词,便是“崛起”。
这里的“崛起”,当然是从影片主题的升华之中讨论国漫的崛起之路。若是从将支撑着国漫走出来,源源不断给予其力量的中国文化的角度而言,这个关键词,应该是“归来”。
哪吒与敖丙,一体两面,正如同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阴阳调和,八卦乾坤,两人齐心协力,执手与共,则造化可改,天命可逆。这无疑是观众心中最期待的结局,当然,两人合一之后所迸发出的巨大力量,也是我们沿着中华文化的脉络,依稀可以猜出个大概的情节。敖丙形象所代表的的徘徊者,其“坚定”意志的生发,需要一个触发的契机,或者出现一股绝对力量将其推向或善或恶的一边,而剧中的哪吒,无疑是那个拯救他的人,是将踌躇于善恶的两边不住地摇摆的敖丙,最终推向善的那个人。这股强大的推力,来源于共命运的惺惺相惜,来源于彼此生命之中的非凡意义,更来源于本该为恶者偏要不信天命的邪,来源于哪吒用实际行动昭示: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出自我。这里不屈不挠,坚韧挺拔的英雄形象,又是中国文化里抗争精神的一个写照了。
最后,影片的弹幕《中国神话系列》让看完哪吒本就激动不已的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战,那是怎样的一种颤栗感,亦或是民族的骄傲,倏忽间在心中拔地而起,似乎在应和着近几年国漫的崛起之势,从大圣归来,到白蛇缘起,哪吒此刻更加有底气地呐喊:中国的动漫,中国人国漫时代,缘起于上下五千年的神话宝库,如今披荆斩棘,正热血归来。
国外有漫威系列,有雷神之锤,有狂热的影迷和呐喊,而我们,能够拥有什么,将会拥有什么?这些问题,先暂时搁置在这里,无需回答,也无需争论,一切都会被证明,在或近或远的未来。只是当下,这部电影所唤起的,在熊熊地喷薄、燃烧着的,是一种充溢于胸腔不可名状的震撼与激动,让每一个有情怀的华夏子女,都热泪盈眶。
(红笔:杨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