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期间,湖南卫视推出了一档书法文化类节目——《书法大会》,中华少年在荧屏上笔歌墨舞,相互切磋,引起了观众和网友的热烈追捧。
近几年,文化类节目异军突起,《见字如面》《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汉字大会》等节目纷纷走红,这在明星真人秀、相亲节目大行其道的当下,真是一股清流。文化走上荧屏,既是一场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道道精神大餐,满足了公众对文化知识和精神生活的渴求,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与此同时,也体现出电视等传统媒体坚守文化阵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与担当。
不过,文化类电视节目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难免出现某些内容同质化、审美理念偏差,甚至低级的文辞性错误等诸多问题。就拿《书法大会》来说,作为一档文化类节目,从节目包装到内容制作,本应精益求精,尽可能多地展现书法元素,展示节目主创团队的高水准审美理念。然而,笔者却发现,节目中“笔墨较量、一触即发”这个环节的字幕,所选用的字体却过于通俗化了,他们用的是美术字库里的美术字,而不是来自经典的传统书法,这种细节上的遗憾是这类节目不应该出现的。而在其他的文化类节目中,类似的低级失误同样也屡见不鲜。比如朗读节目,朗读者念错字、别字,鉴宝类节目,专家出现常识性错误等,不一而足。
我们文化大餐要让观众吃得入口入心,离不开主创团队用心烹制。所谓用心,在笔者看来,从技术层面来说,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环节,小到一个具体的细节,都需要制作者细心谋划、精心布置,避免出现低级疏漏;在评委和嘉宾的选择上,受邀者的经历学识要契合节目风格。在节目内容加工与挖掘上,要触及人心。触及人心,需要节目创编人员对文化有较深层的解读和追问,可以添加一些娱乐元素当成“佐料”,但是不能“娱乐至死”,这也是避免同质化的有效武器。
还是拿《书法大会》这个节目来说,我们不应该把关注点放在孩子们书法水平比拼上,而要去挖掘选手背后的故事与经历,将这些故事巧妙地融进节目当中,一定要关注那些融入血脉的感动与坚持。就像《朗读者》,读的是前人的文字,抒发的却是朗读人当下的情感。类似地,在鉴宝类节目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文物藏品的精美程度和经济价值,更应让观众通过节目将目光投向远古,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与厚重,感悟中华文明的璀璨与辉煌,善于用“过去”观照“当下”,让历史与现实对接,这样的节目才更能让人心潮澎湃,才能真正激起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文化大餐,可口怡人。如今,借助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平台的快速传递,文化类节目叫好又叫座,文化工作者当不忘初心,树立精品意识,用心烹制,争做真正有益于公众文化滋养、精神健康、受人尊敬的“文化大厨”。
(红笔:黑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