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日江影满江红,沙鸟细浪竞性情;
惊洪过尽禹功矶,雨顺风调万事兴。
谷雨是春天里最后的一个节气,当下已进入了暮春时节。是那相伴走过了春天的花枝丰盈、端庄高雅的山茶花归隐的时节,是那迎接热情奔放夏天的石榴花开启盛妆的起点,是万物进入欣欣繁茂生长期的开始。
那依偎在龟山公园旁的洗马长街,它隐没在漫漫的绿色之中,临江的晴川阁大门前的那两尊石狮,显得是那样的威严。那座“晴川阁”古牌楼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是那样的光辉灿灿。放眼望去,你就会深深地感受到,那牌楼的每处细节里,都渗透着民族文化的气息与灵魂。它有着北方古建的那种粗犷豪放,又不失江南水乡古建所特有的那种细腻灵秀。三间四柱三楼的建筑格局,典型的龙形吻脊装饰,昭示着皇家建筑的风范。乳白色大理石的夹石基座抱鼓、朱漆楼柱、祥云画栋,特有的浪形斗拱、高起的飞檐翘角、黑色筒形瓦的屋面及龙形吻脊,以及正中间的黑底鎏金牌匾上镌刻着“晴川阁”三个金色的大字,诉说着中华特有的建筑装饰的风采。
进入景区,穿过“三楚胜境”牌楼,就是二级台院。楚波亭、禹柏轩、荆楚雄风碑东西走向一字排开。沿着禹柏轩旁两级台基拾级而上,穿过“古晴川阁”山门牌坊,就是“禹稷行宫”了。当你站在行宫下方,仰望行宫的门楼时,它总给人以一种端庄肃穆的感觉,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整座行宫建筑布局为前门后堂,耳道环绕天井,坐东朝西的皇家范式。踏进行宫的一刹那,透过天井,你会第一眼就能看到堂前门楹上方那块“万世蒙泽”的牌匾,两边立柱上悬挂着一副褒奖大禹为治水患不畏千辛万苦、公而忘私精神的对联:“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甲,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淮”。天井后面就是正堂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被供奉在堂屋正中神案之上的大禹金身塑像。塑像上方悬挂着刻有“德配天地”四个鎏金大字的牌匾。
人们也许会问:大禹塑像为什么是金身的?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把尧舜禹所处的时代,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说明。中华民族的先民起源于农耕,必须是定居的,食物的主要来源是依靠农业种植和采摘,渔猎为辅。刚刚进入奴隶制社会时期,劳动生产力十分低下,最具代表性的生产工具为青铜锸,也就是铁锹的前身。根据考古成果来看,尧舜禹所处的年代,正是上古大洪水时期,历时近百年。可以想象,大禹治水能够取得成功,是何等的艰难,他为此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在他的带领下,先民们克服了多少的艰难险阻,他对华夏民族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为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从行宫右侧门出来,就是仅有一墙之隔的“晴川阁”。站在晴川阁前的半月形观景台上,回首仰望这座古风楚韵的楼阁时,不禁让人感慨万千!它的知名度虽然没有黄鹤楼那样高,但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对于它记忆的年轮在不断的增长。大禹治水的精神昭示在楼阁之中,延绵不断,这种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镌刻在每处细节里。当年那位范姓的汉阳知县,在修葺禹王庙时增建的晴川阁,其意就在于,让后人铭记大禹治水“泽被九州,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德配天地,名登凤楼……”的丰功伟绩。
朋友,你若是爱慕晴川阁的自然人文风光,就请来打卡留念,览胜晴川阁:双龙夹岸,巍桥赳赳;孤鹤隔江,白云隐忧;绿意长街,鹦鹉洲头;凤凰大别,欲揽晴楼。你若是仰慕晴川阁蕴含的大禹治水精神,那就请你勇敢地在夏季丰水期,选择在有暴风雨的日子里,来打卡遥思,览胜晴川阁:当你立身于楼阁,面对暴风雨中那开阔的江面时,耳边狂风穿过树林时发出细长的呼啸声,一阵紧似一阵的传来;密集的雨点,急促的敲打着楼阁舒卷的屋面,发出阵阵的时弱时强的哗啦声;天空中那低沉翻滚的云间,不断的发出电闪雷鸣的声响。在这风雨交加的场景,你的思绪是否早已化作了高尔基笔下的那只勇敢而无畏的海燕?在这风雨交加的场景中,你的眼前是否浮现出了上世纪末的98年那场大洪水袭击武汉时的壮烈场景呢?在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子弟兵的拼死搏斗中,在全体武汉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将汹涌的洪魔征服。
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有着光荣的抗洪历史。位于汉口滨江公园内的为纪念1954年抗洪胜利而修建的纪念碑,在1969年落成。上有毛泽东同志的亲笔题词:“庆祝武汉人民战胜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早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毛泽东同志就把治理水患的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并指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基本完成了旱涝保收的水利灌溉工程,全国大江大河的防洪配套工程也基本完成。
如果说大禹治水成功,是为中华民族的延续提供了可能性的话,那么,毛泽东的治水功绩,就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最根本的物质基础保障。他老人家的丰功伟绩将被亿万中国人世世代代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