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艺评论 > 正文

耕耘春天:朝圣红色延安(下)

时间:2024-02-28 浏览量: 作者:耕耘春天

延安的早晨很是凉爽。乘车沿着七里铺大街和滨河路来到了南川河与延河交汇处的“丫”字型河口,此处正是延安城的地标物宝塔山与清凉山、凤凰山所形成的三足鼎立之地,是延安城最繁华的地段之一,它将古城分割成了三块,颇有那种江南水乡武汉三镇格局的韵味儿,恰似一个微缩版的小三镇。昔日连绵不断的黄土坡坡,如今俨然已变成了郁郁葱葱的叠翠的山峦,给人一种不知是身在贵州的遵义古城,还是身在祖国南方的某个小山城的感觉,人文环境美极了。

凤凰山是延安城的最高处,如今已成为红色景区。这里风景如画,绿树成荫,满目苍翠,掩映在浓浓的绿色之中的红色历史建筑遗存被翻修得整洁光鲜,错落有致,俨然是一个极具陕北地域风情的民居社区。让我们打开那尘封已久的历史画面,还原当年凤凰山下李家窑院、吴家窑院以及当时中央办公地的原貌,不得不叫人潸然泪下。当时这里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加之反动派对延安在经济上、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全面封堵,使得这里的各种生活物资极度匮乏,其生存环境是多么的凶险!这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是很难想象的。

来到李家窑院,面对老人家曾经居住过的这几口窑洞时,激起了我心中万般的思绪,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仿佛看到了老人家还在全神贯注地伏案在那昏暗的油灯旁奋笔疾书、为谋定民族的未来而呕心沥血的身影。桌上的那盏油灯,分明是指引中国革命航船的一座灯塔,是照亮中国人民前进方向的一盏明灯。老人家高瞻远瞩,坚持力举东征抗日的民族大旗,迎来了“西安事变”的转机,打破了国民党顽固派在政治上、军事上的围堵,在战略上由防守转入战略攻势的阶段,迎来了把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后,中国革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即由”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的转变,这在中国革命史上称得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让我们用心静静地聆听,老人家仿佛还在会客的窑洞里,用他那一口浓重的湖南口音发出的嗓音:那时而轻言细语,时而斩钉截铁,时而诙谐风趣,时而澎湃激昂的谈话声。这是在为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统一,迎接全民族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工作上的统筹和预案,他还在废寝忘食地工作着……

来到杨家岭,沿着进山的路一路前行,没一会儿,隐隐约约的透过山坡上的一排树林,就能看到老人家曾经居住过的那座窑院。走到近前,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还有院前那张带着石凳的小石桌、那棵沙枣树都是那样的亲切。在民族抗战从战略防御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最为艰难的关键时期,老人家就居住在这里。那句“窑洞里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概论犹言在耳,著名的关于“中国历史周期率”的讨论就发生在这座窑洞里。是啊,老人家虽已离我们而去,但他与黄炎培老先生探讨历史周期率的谈话场景,好像就在眼前……

怀着无限的思念之情,踏着老人家曾经的足迹,朔延河逆西川河而上来到了枣园,枣园也被称作延园。在枣园居住期间,正值中国人民即将取得抗战胜利前后,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生活即将发生重大改变的关键时期。老人家洞悉历史动向,思考着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参加促进民主政治进程,与国民党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事宜。

抗战胜利后,老人家识破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的伎俩,不顾个人安危,毅然飞赴重庆参加国共两党谈判,以顺应全国人民对和平的呼声与愿望。然而,“双十协定”的墨迹未干,内战就爆发了,解放战争的大幕也就此拉开。当蒋介石调集25万大军妄想一举消灭 共产党并夺取延安时,老人家睿智地放弃了延安:“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不过黄河,不离陕北,拿一个延安换一个新中国。这是需要何等的战略智慧和必胜的坚定信念啊!

走近枣园后沟的西山脚下,就是象征延安精神的红色圣坛——《为人民服务》演讲台所在地。在1944年9月8日,老人家就是站在这座夯土台上,为吊唁追悼一名为工作而献身的普通年轻战士——张思德同志,所作的《为人民服务》的演讲。这是多么沉甸甸的五个大字啊!它倾注了老人家毕生的思想和精神追求,是毛泽东思想真正形成的重要标志和时间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核心和奋斗目标。人民用感恩的心,永远怀念心中时刻装着人民的老人家!

张思德同志的精神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的平凡,平凡得像大厦中的一块砖,把对人民的事业和对党的忠诚灌注在日常平凡的工作之中,凸显了平凡之中孕育伟大的深刻哲理,是党的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带着对张思德同志的敬仰之情,在7月7日的早晨,专程前往地处延安市西北方向的“四•八”烈士陵园拜谒并献花,以寄托心中的哀思!

来到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广场,原边区高等法院就设在广场后面的山梁上。老人家在延安的这十年,边区的民主与法治建设是初见成效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国人头脑中的封建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加上绝大多数的普通群众还没有系统地受教育的机会,文盲现象十分普遍,更别说在这更加落后贫瘠、闭塞的西北黄土高原了。可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现实中,边区政府推行的扫除文盲教育、男女平等、婚恋自由和民主选举等举措,极大地促进了边区社会的进步和新风尚的形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在边区得到了普遍的推广,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轰动整个边区的“黄克功杀人案”的公正审判。老人家在1940年2月1日大会上的演讲中,就肯定了当时边区社会的新风尚,即“十个没有”:就是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花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所以才有人说,新中国诞生的奠基礼就是在延安举行的。

在我孩提时代的记忆里,延安永远都是红色的。在岁月的长河中,延安犹如一叶心舟,我只能看见它那已经模糊了的帆影!原本对于成长在红旗下的我们来说,延安是一个可以寄托精神的地方,它是一个时代留给我们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红笔:耕耘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