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艺评论 > 正文

聂在垠:营造高校思想教育的审美境界

时间:2024-11-22 浏览量: 作者:聂在垠

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和心理特征上表现出的新趋势,给高校思想工作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难题和挑战。要使思想教育真正具有影响力和有效性,就必须努力探索和创造新途径、新方法。其中,一个重要的思路就是将美学原理运用到思想教育之中,使高校思想教育实现审美化。

实现思想教育的审美化,实质上是将美学的原则和方法融入思想教育之中,发掘思想教育中固有的审美潜质,突出其审美属性和价值,增强其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以更好地实现育人目的。从操作的层面来讲,这种审美化至少包括三个方面。

一、目标的审美化——培育审美人格

高校思想教育的目标是什么?这就涉及到“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既关系到思想教育的走向,更关系到高校所要培养的人的整体素质。尽管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教育一直受到重视,但对其培养目标这个根本问题,有些人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过去都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这突出地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奴化倾向。由于封建教育传统的长期影响,我们习惯于以“听话”、“服从”来要求学生,并以此作为评价教育效果的标准。这已成为我们有些人的思维定势。其实质是封闭学生的头脑,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一味地强调被动地接受和盲目地服从,其做法常常是搬出一套现成的条条框框强加给学生,要求他们理解的要接受,不理解的也要接受。这种教育不可能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以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相反只能培养出一批呆板、麻木的服从者。二是物化倾向。受西方近现代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观念的影响,人们在思想教育中试图以某种整齐划一的标准去改造和衡量学生。这种模式化的教育方式置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性于不顾,把教育过程当成一条生产流水线,按照事先绘就的图纸,让学生像物质产品一样被成批地生产出来,没有个性和独特性可言。这两种倾向尽管表现不一,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把学生当做消极、被动、没有活力的可任意加工改造的对象,忽视了他们原本是有血有肉、个性独特的鲜活生命。这不仅违背了教育的运作规律,更大的危害在于消解了教育的根本价值和终极意义,当然注定是不成功的。

在确立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时,我们应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通过对人类历史不同形态的考察,马克思揭示了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及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设想。他认为,“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而且是“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马克思这里所说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指人的智力与体力、理性与感性、物质活动能力与精神活动能力以及人的社会关系都得到健康而和谐的发展。从人格理论的角度来看,实际上要发展和培养一种完善的人格。“人格的完善,人的自由,人的充分发展,意味着人对世界关系(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关系)的全方位展开,意味着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创造与享受的和谐统一,意味着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的升华与融合。”因此,这种全面实现自身本质力量的完善人格,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人格,代表了人类向真、善、美相统一的境界不断进步的趋势,体现了人类对自我完善、全面发展所寄托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培育这种审美人格,是人类历史向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提出的本质要求。

从建构审美人格这个目标出发,我们今天的高校思想教育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丰富学生的本质属性,从生命价值与生命意义的高度去培育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而不能仅仅满足于浅层次的说教、灌输和控制。要尊重他们活生生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尊重他们精神世界的独立性和价值选择的自主性,促使其人性的不断丰富、充实和提升。只有这样,思想教育才能更深刻地介入和把握人生,将外在的社会意识、社会规范与学生心理的阶段性发展相契合,最终内化、积淀为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

当然,审美人格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种因素。但是,在思想教育中必须牢固树立这种培养目标,才能使我们的工作不偏离正确方向,同时提高其有效性。

二、过程的审美化——增强审美魅力

高校思想教育的审美化,体现在其内容与形式的方方面面,体现在其整个过程的所有环节之中。思想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交流、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过程,它是认识过程、实践过程与审美过程的统一。从人的心理活动构成来考察,将思想教育过程审美化,可以使师生双方的心理活动成为理性认知活动、道德意志活动和审美情感活动的交融与渗透,并且以审美情感活动的形式出现,由多种心理机能的和谐运动和对教育活动的审美观照而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因此,这样的思想教育过程必定是充满审美魅力的。

思想教育过程的审美化,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形象化。人的审美活动就是从对美的形象的直接感知开始的,并且始终伴随着活生生的形象。因此,形象化是思想教育审美化的重要条件。从内容和方式来看,思想教育有抽象化的一面,也有形象化的一面。前者如各种理论的灌输、说理,后者如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很多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有种误解,以为对中小学生等未成年人可以多用形象化的教育手段,而对抽象思维较为发达并且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大学生,则应主要采用理论灌输、抽象说理的形式进行。如此一来,高校思想教育忽视甚至抛弃了形象化的教育手段,单纯津津乐道于抽象、枯燥、空洞的说教,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事实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也是高校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另一方面,抽象的理论教育也可以实现形象化,如在讲解、说理的过程中,尽可能地运用各种图表、符号、典型事例等进行具体生动的描述。这样,不仅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而且使他们产生喜爱的感受,从而更乐于接受和理解。

其二是情感化。审美过程贯穿着浓郁的情感体验,表现出强烈的动情性。所谓思想教育的情感化,就是激活思想教育过程中所有审美因素蕴含的这种审美情感,并使之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心理结构。以往的高校思想教育习惯于以理服人,强调说理的深刻性、科学性和全面性,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真正地认识世界,认识自身,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这种冷冰冰的教育方式,充其量只能算作知识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理论知识和道德规范,不容易对其意识深处产生大的影响,更无助于其文化心理和人格的建构。这些说教很大程度上只是学生的“心外之物”,不会内化、积淀为他们的文化心理结构。当然,这种理性、科学的说理也是必要的,但是,只有当它与情感相结合时,才可能产生应有的作用。也就是说,思想教育只以理服人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以情感人。如果没有对道德的感情和热爱,道德意识就难以在心灵深处生根发芽,更难以付诸行动而化为自觉的道德实践。这种情感化在思想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能使思想道德意识深入人心,而且,它更是一种人性关怀,以美好、高尚的情感、情绪来陶养和调节学生的心理机能,以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其三是自由化。自由是美的灵魂,美的创造和欣赏都带有明显的自由性质。正如席勒所深刻揭示的那样:“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这就是审美王国的基本法律。”因此,思想教育审美化的实现也必须以自由化为条件。传统的思想教育在内容上一味强调规范与约束,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强制性特点。这里,教育者是唯一积极、主动的因素,而学生则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教育者可以不顾学生的个性特点、内在需要和心理感受,单方面地要求学生必须服从某种统一的意志和某些现成的条条框框。对于学生而言,整个过程是被压抑被强制的,身心均无多少自由可言,只会产生一种束缚感。所谓思想教育过程的自由化,并非是不要原则和纪律,而是要让学生在心理上体验到一种自由的享受,使思想教育的过程始终洋溢着宽松、和谐、愉快的气氛。在现阶段,这是一个较高的要求。要实现这种境界,首先要求教育者在透彻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和心理需求的基础上,从真正关怀学生人格构建和人生幸福出发,以平等待人的充满人情味的姿态开展思想教育,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在思想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有所区别,以发展学生丰富多彩的独特个性和独创精神。这是一种快乐的教育,只有内在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身心处于自由的状态,学生才会产生追求完美人生、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

三、教育者的审美化——树立审美形象

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教师是高校思想教育的主导力量,思想教育的成效如何,既与教育者的水平、能力有关,更与他们的品德、人格和整体形象有关。教育者自身形象的优劣,其人格魅力的有无及强弱,是开展思想教育时不可忽视的因素。也就是说,教育者自身的审美化是思想教育审美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人格,教育者首先必须具备审美人格,而且要通过言行外化为审美形象。

当前,在教育者的形象塑造上,有两种表现极端不同的不良倾向。一是超俗。这类人有高尚的品德和优良的作风,各方面堪称为人师表。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尤其是与学生交往上,满口马克思主义词句和道德原则,思想僵化,行为古板,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缺乏人情味,没有亲和力,令学生敬而远之。二是低俗。这类人受到西方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没有理想抱负,道德水平低下,贪图钱财和享乐,在思想工作中没有原则,甚至迎合错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这类人虽然在高校教师中只是极少数,但影响很坏,危害极大。以上两种不健全的人格类型,在思想教育和对学生审美人格的培育上,没有多少正面作用,甚至只会产生负面影响,我们必须加以摒弃。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人格和形象应该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并朝着审美化的方向发展和提升。这种审美人格是对理性人格与道德人格的整合和超越,它吸取了理性人格与道德人格的合理因素———对理性素质和道德修养的重视,扬弃了其中的不合理因素———对情感和个性的排斥。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重视理性与道德的同时,应该从两个方向努力来塑造自身良好形象。一是提高情感能力,发展情商,不仅善于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而且善于认识和体验他人的情感,富有人情味和同情心;二是强化个性特征,能够无拘无束地发展和表现自己独特的能力、特长和爱好,养成正直、随和、机敏、幽默等良好品德,使自己的生活和性格更富有色彩。做到了以上两个方面,才能够把自己的形象塑造得更为充实、丰满和鲜活,才能对学生产生足够的人格魅力与亲和力。如此,思想教育工作者自身也就成为了学生的审美欣赏对象,他的言行举止在让学生产生审美感受和精神愉悦的同时,能够发挥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化为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效法和学习的榜样。

综上所述,培养目标、教育过程和教育者形象的审美化三个方面密切配合,相互促进,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思想教育的审美场,最终营造出高校思想教育的审美境界。

(作者:聂在垠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