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艺评论 > 正文

北京胡同:中华文明风景线

时间:2025-01-13 浏览量: 作者:余爱民

——双休逛北京胡同散记

双休游北京,近日逛胡同。

逛长城、逛故宫、逛天坛,逛圆明园和颐和园,那是逛的国之大景、壮景、名景;逛胡同,逛的是咱老百姓的景,走进胡同,就走到了北京市民家门口。

胡同是蒙古语,水井的意思。这个名词反映了中国人逐水而居的共性,体现了北京人围着水井建房的特性,至少传递三个信息,一是老百姓集中居住的地方,二是主要在北方城乡,三是元代蒙古人从马背上驼过来的。百度查得,胡同是城市中一种狭长的通道,是由两排院落墙体、宅门等连成的两线建筑物构成的。其实胡同不仅为城市特有,乡村亦有,在城里比街道小,在农村比村组小,用官话叫作“中国最小基层治理单位”。胡同是社会的毛细血管,是大树的根须,是人类的生存家园,是百姓的幸福港湾,是孩子们的天堂,是老人的归宿,是游子的乡愁,最具人间烟火味,也最撩天下游客情。从大处看,北京胡同跟北京长城、故宫、天坛一样,都是北京标志性建筑,都是中华文明风景线,完全可以列为世界遗产,所以我在“北京胡同百遍逛”之后强烈建议,有关部门要抓紧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让全世界人民在更高层面共享这一文明成果。

我逛北京胡同,先是零散地逛,信马由缰地逛,走到哪里是哪里,“野渡无人舟自横”。逛了十几个胡同之后,才想到有目的地逛,有计划地逛,按朋友们指导和网上推介去逛。似乎逛得差不多了,又回到自由自在地逛、想怎么逛就怎么逛、想逛哪里逛哪里。并不是那种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重境界。我逛胡同无境界,吃饱了撑的,权当双休走路吧;有空闲的,一个人在北京,双休总要干点什么,不能老是伏在桌上写文章啊,玩呗,老伴来了正好,结伴玩呗;还有一条,逛胡同不要预约,不买门票,还不打烊,逛他个天昏地暗也无妨,大不了披星戴月打车回租房。


北京八大胡同

9BD6F

八大胡同是北京最有名的胡同,也是名扬天下的胡同。大家都知道,那是花街柳巷的代名词,是上千年男人们馋得流口水、女人们恨得牙齿咯嘣响、天下人津津乐道的地方。“八大胡同”离天安门不到1公里,离紫禁城近,在前门大街、大栅栏边上,西珠市口大街以北、铁树斜街以南。他们集中在一个片区,胡同间互相关联,形成一个“红灯区”的整体,由西往东依次为: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潭、陕西巷、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现棕树斜街)、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现小力胡同)。当年这里分布着大小上百家妓院,分为清吟小班、茶室、下处、窑子四个等级,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并不只是当官的经商的有权有钱的吃饱了撑着的在这里逍遥自在,包括拉黄包车的卖苦力的底层百姓饿着肚子也来这里寻欢作乐,这么说吧,是个男人都需要也都好着这一口。就连同治皇帝也数次偷出宫到此寻找快活,他又不敢进上等妓院,唯恐与王公大臣不期而遇,只能与中下等妓女偷着乐,不幸感染“花柳病”,慈禧害怕这事传出去丢人丢国,命太医以天花病医治,无效而死。

如同南京秦淮河出了柳如是、马湘兰、李香君、董小宛等“秦淮名艳”,八大胡同也出了四大名妓,个个都倾国倾城。还真有一个倾了国、毁了城的。相传李自成攻破北京,手下刘宗敏掳走吴三桂纳为小妾的陈圆圆,吴三桂一怒之下不顾民族大义引清军入关,这就有了“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惊天闹剧。有倾国倾城的就有护国护城的,赛金花,四大名妓头牌,跟八国联军中的德军元帅瓦德西早年就好上了,后来为保护北京城做了一些好事,被称为“护国娘娘”。看来并不全是“商女不知亡国恨”,妓女也有家国情,虽然国破如此,妓女护国,荒唐至极。还有一个活跃在话本和戏剧里的名妓,那就是苏三,“苏三起解”为国人家喻户晓,她的一句唱词“洪洞县里无好人”对今天山西省洪洞县是极大的伤害,也是一个铺天的广告。第四个是为掩护蔡锷将军出逃云南反袁闹革命的小凤仙,有首歌专门唱她们“高山流水遇知音”。她写的那幅挽蔡锷联算得上中国著名挽联:

九万里南天鹏翼,君正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十八载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俱往矣。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取消了妓院、遣散了妓女,还中国和北京一片干净。改革开放后有些地方沉渣泛起,妓院妓女以新的形态冒了出来,有漂的就有卖的,有低级的也有高级的,前几年赖昌星的红楼,现如今某大集团歌舞团不都是这样性质的场所吗?并且都是围猎当官的有权的,跟过去的“清吟小班”没有多大的区别。扫黄一直扫,黄也一直黄,人在人性就在,只不过是没有过去那么扯旗挂牌张扬而已。

我来并非问花柳,花柳早被雨打风吹去。我用了一天时间,把八个胡同一条一条走了个遍。今日八大胡同,繁华喧闹不再,早已平静如水,巷道略显冷清,屋舍俨然有序,百姓生活安宁,跟北京其他胡同无异。偶见墙上残存的字迹,恰似泪眼迷蒙的老人在深情回忆过往京华烟云;一如窗前悬挂的铃铛被风轻轻吹起,惊起一帘幽梦。偶有一声贩卖的吆喝,打破深巷的宁静,摇曳着冷清,略带着悲怆,向遥远的天空扩散。八大胡同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妇,见证了明清两代商业社会的繁荣,经历了无数起伏激荡的政治风云,融入了西风东渐的文化碰撞,承受了风花雪月的深度浸染,终于回归岁月静好,共享新中国新时代盛世辉煌。阅尽千帆归来,你已老了,我来看你,并不想打扰你,更不带一丝世俗的偏见,只是想凭吊你的历史遗存,只是想倾听你的娓娓讲述,只是想抚摸你的累累伤痕,走近你,因为尊重你,也感谢你!


北京胡同之最

听说北京胡同有七千多条,谁能逛得完。我找了个窍门,先逛“北京胡同之最”。

北京最长的胡同是东西交民巷,全长6.5公里。北京一般的胡同都只有一两公里长。这条胡同长得有道理,它是与北京长安街平行的一条胡同,长安街从东单到西单实际长八公里,东西交民巷比长安街短一点五公里。这条胡同有元代控制漕运米粮进京的税务所和海关,是运送粮食的必经之地。有很多古文化建筑以及银行、教堂、医院,外交使馆比较集中,现在成了美女们打卡的地方,我去那走了好几次,沿路都是美女们穿着多彩唐服、摆着各种姿势在拍照。

北京最短的胡同叫一尺大街,仅长15.2米。坐落于琉璃厂东街东口东南,桐梓胡同东口至樱桃胡同北口。我来来回回找了好半天,走过去一问,走过了,走过来再问,又走过了,究竟在哪儿呢?就在一条街的中间一小段,数一数,只有6家门脸和店铺,并且在一个三岔路口,稍不留神就错过了,真是北京胡同的“缩”影——未免“缩”得太短了,比美女的超短裙还短。

北京最宽的胡同是灵境胡同,最宽处32.18米。这是位于北京市西单地区一条东西向的胡同,东起府右街,西至著名的商业街西单北大街,中与枣林大院、西黄城根南街、东斜街、新建胡同、背阴胡同相交。北京胡同的长度没有限制,宽度是有规定的。元朝时明确规定9.24米宽的叫胡同,18米宽的叫小街,36米宽的为大街。所以灵境胡同完全可以叫街了。这个灵境胡同原本也只有几米宽,为什么变成了北京最宽的胡同了呢?原来这是北京胡同改造的一个试点,经过了1985年拆迁建楼、1988年再建楼并拓宽成小马路、1992年前后第三次扩宽变成十几米的宽阔马路,通了公共汽车。我站在最宽处的街边,看着公共汽车往来穿梭,觉得应叫他灵境大街更为恰当。

北京每一条胡同都有故事,灵境胡同的故事长且复杂。简要说,传闻在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永乐大帝朱棣生了一场大病,终日昏迷不醒。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五代时的两员大将徐知正和徐知谔两兄弟为他献上一服药方。朱棣醒后按方服药果然痊愈。永乐帝十分崇信道教,为答谢两位仙人,特在宫城西边修建了一座宏伟壮丽的道观,赐名“灵济宫”。到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以林清为首领的天理教农民起义军攻打紫禁城,将灵济宫作为起义的指挥部,故清廷下令拆毁了灵济宫。民国后,人们为了纪念灵济宫和林清,就将胡同命名“灵境胡同”。末代帝师陈宝琛、开国将军陈赓曾在此住。

最窄的胡同钱市胡同。位于珠宝市街西侧,临近大栅栏,胡同全长55米,平均宽0.7米,最窄处0.4米,胖子过不去,我是侧着身子进去的。找这条胡同可难啦,就在大栅栏中,可怎么也找不到,明明是这条胡同,钻进去几次都被堵死了。最后问了一位热心的民警,他带着我才找到。原来,这条所谓的胡同已经成了死胡同,里面的一头用砖堵起来了,外面的一头也不让进。经允许我打亮手机灯小心翼翼地探索进去,只有几米深,墙上有块铜牌,写着“铸币处”,是清代镕铸钱币的地方。我明白了为什么叫钱市胡同。也明白了为什么建这么窄的胡同,是防着强盗盗金库,强盗多壮汉,壮汉进不易,强盗多同伙,多人进不了,即使盗到金币,背不动、抬不成,也跑不出去,看来清代“防范金融风险”也是用心良苦啊!

拐弯最多的胡同九湾胡同。位于宣武区东部,东口与铺陈市胡同相连,西口从校尉营胡同通出,全长约390米,弯曲之处不下于13处。胡同由河沟衍生而来,过去叫九曲湾、九道湾,1965年更名为九湾胡同。北京胡同大都是“巷子里赶猪——直来直去”,这条胡同特殊,到处都是“弯弯绕”,直弯、急弯、斜弯、缓弯,弯连弯、弯套弯。我走进去绕了半天,像进了迷魂阵绕不出来了,听说这里有9个90度的拐弯,孩子们最喜欢骑着自行车在弯道里比赛,看谁骑得快,并且车把不擦墙。看见迎面驶来一送外卖的,我问他怎么出去,他说正想问我呢。

最热闹的胡同是南锣鼓巷。南锣鼓巷一没有锣,二没有鼓,但比敲锣打鼓还吸引人,天天像办喜事一样热闹,像过春节一样喜庆。整个儿一个拥挤,只见人头,不见脚底,你只管跟着人潮往前涌,有时候是被后面的人群像海浪一样涌着推着往前走的。我留心观察,帅哥靓妹多,尤其美女如云,像我这样的老家伙也有,多半是被孩子牵着护着来观光旅游的。胡同两边是各式各样的小吃店、购物店,每家店面上都挤满了人,想吃的买一桶,想喝的来一杯,想买的选一件。人人手上拿着吃的喝的玩的,个个都是笑着嚷着喊着,前呼后应,前呼后拥,前拉后拽,闹哄哄、热腾腾、笑眯眯,如同一锅烧开了的水,如同一罐煮熟了的粥,如同一条欢快流淌的山溪,如同一条灵动飞舞的长龙。忽然人流阻住了,大家都在看卖雪糕的师傅表演,只见一手拿根挤雪糕的枪,一手托着一个做雪糕的盘,上下翻飞,眼花缭乱,如同魔术师般神奇,一会儿一杯雪糕做好了,伸给你,你用手一拿,忽然又跑了,没拿着,再伸给你,你又没拿着,人群爆发出一阵阵喝彩,如此三番五次地“调戏”你,直到你不肯玩了,他才把那杯喷香流彩的蛋糕送给你,蛋糕好吃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互动的过程快乐无限。

这是一条800米长的胡同,南北走向,南起鼓楼东大街,北至地安门东大街。胡同的两边整齐地排列着八条胡同,像龙舟的桨一样伸开,像恐龙骨胳一样排列,是北京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这里名人故居多,散落在八条胡同里。我先是拜访后圆寺胡同13号茅盾故居,只见门前两棵高大的白杨树,像哨兵一样一左一右守护着大门,我似乎明白,为什么茅盾先生很早就写出了《白杨礼赞》的名篇,他对白杨树太热爱了。之后参观了劈才胡同内跨车胡同13号齐白石故居,齐老从一个湖南乡下的小木匠,57岁到北京,完成凤凰涅槃的重生,成为中国画坛的一代巨匠。我61岁从湖北来北京,要向这位木匠师傅好好学习,亦不负老来北漂。

最古老的胡同是砖塔胡同。位于西四牌楼附近,被誉为“北京胡同之根”。我把他叫作“老爷爷胡同”。胡同之称始于元大都,当时出现过29条胡同,但只有砖塔胡同有文字记载,所以他是当之无愧的“胡同元老”(元代老胡同)。我去砖塔胡同,一为胡同资格老,二为两个“老资格”的文化名人。鲁迅先生和张恨水先生住在这里。坐在胡同的椅子上,我有感写了一首诗:

《逛北京砖塔胡同》

五一国际劳动节,逛北京砖塔胡同,

拜访鲁迅故居、张恨水旧址,

他们都是“全国劳动模范”,

一个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写作,

只活了56岁,

一个夜以继日写,写成了脑溢血,

获救后又写了几十部作品,

值得敬重但不可以效仿。

北京胡同逛了十几个,

都是长而窄的巷道,

矮而齐的平房,

粗而老的树,

路上错不开车,

家里没厕所,

几代人挤在一起,

可供参观游览但不适宜住。

我是老北漂,我当然喜欢,

因为有四合院,有名人,有故事,

有邻里情,有乡愁,有京味,

有中国风,有时代云,有世界潮,

看得到天安门升旗,

听得到中南海讲话,

知道并准备着普京下个月访华。

回望砖塔胡同,忽有所悟——

砖,是共和国的根基,

塔,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塔尖,

胡,是五湖四海的湖,

同,是天下大同的同。


北京胡同的名儿

北京胡同各有各的名儿,虽有重名但较少。胡同本身就有十几个“曾用名”,比如,衖通、火弄、火疃、火巷、火衖、胡洞、衙衕、衚衕、忽洞、湖洞等,很多名字连认都不认得。成千近万的胡同名更是五彩缤纷、让人眼花缭乱,我称它“五光十色百怪千奇万象”。

有人总结北京胡同名儿,既有江(大江胡同)河(河泊厂胡同)湖(团结湖)海(海滨胡同),山(图样山胡同)川(川店胡同)日(日升胡同)月(月光胡同),人物(张自忠路)姓氏(贾家胡同),官府(帅府胡同)衙署(大兴县胡同),寺(柏林寺胡同)庙(娘娘庙胡同)庵(观音庵胡同)堂(老君堂胡同);又有市场(菜市口)、商品(银碗胡同)、宅第(赵府胡同)、仓库(海运仓胡同)、工厂(打磨厂街)、地形(高坡胡同)、标志(麒麟碑胡同)、树木(枣树胡同)瓜果(果子胡同),还有云(云居胡同)、雨(雨儿胡同)、星(大星胡同)、空(空厂)、水(水道子胡同)、井(井儿胡同)、港(港沟)、湾(湾子)、风(风发胡同)、雷(雷震口)、电(电报局街)、火(火药局胡同)、花(花枝胡同)、草(草园胡同)、鱼(金鱼胡同)、虫(养蜂夹道)、鸡(鸡爪胡同)鸭(鸭子店)鱼(鲜鱼口)肉(肉市街)等等。

稍微梳理一下,北京胡同起名儿还是有章可循的。

1、以地名命名。比如西直门内、外大街,前、后圆恩寺胡同,东四牌楼、西单牌楼、水井胡同、三里河、银锭桥胡同等胡同名称。特别提醒,有个著名的胡同大栅栏,千万不要读成“大扎栏”,正确的读音为“大市腊”。

2、以形象命名。比如,较宽的胡同叫“宽街”,窄的叫“夹道”,斜的叫“斜街”,曲折的叫“八道湾”,长方形的称“盒子”,短的有“一尺大街”,低洼的有“下洼子”,细长的叫“竹杆”,扁长的称“扁担”,一头细一头粗的叫“小喇叭”,还有耳朵眼胡同、罗圈胡同、椅子圈胡同等等。

3、以方位命名。像东坛根胡同、西红门胡同、南月牙儿胡同、北半壁胡同、前百户胡同、后泥洼胡同、中帽胡同等。

4、以树木植物命名。像柳树胡同,枣林胡同、椿树胡同等。

5、以方言命名。北京话并非全是普通话,有的压根就不普通,只有“老北京”听得懂,像我们这些“新市民”听起来一头雾水。如背阴儿胡同、取灯儿胡同、闷葫芦罐儿胡同、答帚胡同、胰子胡同、嘎嘎胡同等。还有狗乙巴胡同、羊尾巴烊乙巴胡同等等。另外,儿化是北京话的标志性特点,真正的北京人讲起话来句句带儿,京味儿十足,胡同名也被儿化了。象罗儿胡同、上儿胡同、鸦儿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盆儿胡同、井儿胡同等。

6、以吉祥语命名。名称反映美好愿望,吉利的名词总招人喜欢。象喜庆胡同、喜鹊胡同、福顺胡同、福盛胡同、寿长胡同、寿逾百胡同,还有平安胡同、安福胡同、吉市口胡同、永祥胡同等等。

7、以衙署官方机构命名。如禄米仓、惜薪司、西什库、按院胡同、府学胡同、贡院胡同、兵马司等。

8、以官衔命名。如永康侯胡同、武定侯胡同、三保老爹胡同,吴良大人胡同等。

9、以名人命名。如文丞相胡同、张自忠路、赵登禹路。

10、以贸易市场命名。如鲜鱼口、骡马市、缸瓦市、羊市、猪市、米市、煤市、珠宝市。

11、以寺庙命名。如隆福寺街、大佛寺街、宝禅寺街、护国寺街、正觉寺胡同、观音寺胡同、方居寺胡同等。

12、以手工业和劳动者命名。如砂锅刘胡同(今大沙果胡同)、汪纸马胡同(今汪芝麻胡同)、骟马张胡同(今拴马胡同)、孟端胡同、刘汉胡同(今刘海胡同)、安成家胡同(今安成胡同)。再如东城区的唐洗泊街、西城区的粉房刘家街、东城的姚铸锅胡同、北城的豆腐陈胡同,还有汪芝麻胡同、黑芝麻胡同。等等等等吧。

总之,北京胡同的名儿,以实用为主,以好记为主,以容易识别为主,以劳动人民口口相传为主;同时,寄托着人民群众对英雄的敬仰、对名人的崇拜,对劳动的讴歌、对历史的尊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刻录历史的变迁,展示时代的风貌,烙下社会生活的印记,蕴含区域文化的气息,具有历史底蕴、文化价值、美学功能和人文倾向,是一部生动的百科全书,是一座海量的文化博物馆。


北京胡同从哪里来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人类最本质的问题。住在北京胡同,逛在北京胡同,应当搞清楚北京胡同从哪里来。网上抄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学研。我有个老乡同学,是北京师范大学考古系教授,每有不懂便向他请教,一学二研三请教,北京胡同的历史算是略知一二三吧。

北京胡同浓缩北京历史,北京历史浓缩中华民族历史。从北京猿人算起,北京有77万年的人类发展史;从周武王分封燕、蓟两个诸侯国算起,北京有3000年的建城史;从金中都算起,北京有800年的建都史;从陈独秀李大钊发起召开第一次党代会算起,北京有104年建党史;从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算起,北京有76年新中国史;从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报告算起,北京有47年改革开放史。北京胡同的历史是随着北京城的发展变化一体演进的。可用一言总括,北京胡同源于秦汉、起于元朝、兴于明朝、盛于清朝、发展于今朝。

等待胡同的出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洞穴中走出来,到搭建茅棚居住,这是人类居住历史的一次飞跃;从分散居住到集中建城,这是从乡村走向城镇的又一次飞跃。胡同在两次飞跃中长久而安静地等待。大家都知道,北京猿人是中华先祖,也是最早的北京“原住民”,他们或分散或群居在北京山顶洞里。我去过周口店的山顶洞,洞很大,冬暖夏凉,有点像“集体公寓”,应该是最早的“北京豪宅”。到了距今大约一万到四五千年间,这儿出现了原始氏族公社,人们走出山洞,建起了易简茅棚。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公元前1045年,这儿开始建城,蓟城,古燕国的都城。到了战国时期,城市建设更加科学。《周礼•考工记》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从秦、汉开始,无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还是隋、唐、五代和宋朝,这块地界儿一直都是北方的重镇。十世纪初,辽朝建立,把这儿当成了陪都,改称南京,又称燕京。公元十二世纪,金朝建立,在此建都,称为中都,中都城里出现了坊、街、道、巷。至此,胡同即将临盆,已经呼之欲出。

胡同诞生在元朝,是历史的必然。公元1276年,元朝在毁于战火的金中都原址东北部,按《周礼》之原则建立了“状如棋盘”的大都城。并于1285年2月“诏旧城居民之迁京城者,以高及居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其或地过八亩及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冒据,听民作室”。——这个文件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它是北京胡同诞生的“助产针”。正是在这个文件指引下,贵族功臣,悉受封地,他们在大都城内盖起了住房及院落。这一间间房屋、一个个院落,一个挨一个盖起来,连起来后就是一排排的,而一排与另一排之间要采光、通风,还得留出进出的通道,便形成了胡同、小街和大街。据元末《析津志》载:“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衖通”就是胡同的“乳名”,蒙语,“水井”的意思。“胡同”是当时的“潮语”,盛行在元杂剧戏词中,如关汉卿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就有“直杀一个血胡同”,如李好古的《沙门岛张生煮海》中说得更具体:“你去兀那羊角市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可见北京胡同形成于元大都城,当时文献记有29条胡同。29条胡同是北京胡同也是中国胡同的先祖,配享百代祭奠,他们是中国胡同的“三江源头”,是“胡同长江”的“沱沱河”,他们中的代表砖塔胡同,我们要像对待老祖宗一样尊重和保护。

永乐大帝朱棣有力推进北京胡同的发展。可以这么说吧,没有朱棣,就没有首都北京。我称他为千古一帝,比他的老子朱元璋一点不逊,比秦始皇也差不了多少。他的伟大历史功勋此处暂不细表。话说这个明朝燕王朱棣于公元1403年当皇上后,就着手把国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大规模营建北京城,城墙一改以往用土夯筑的方法,而是全部用砖包砌。大城里包着皇城,皇城里包着紫禁城(今故宫)。紫禁城位于京城中心,而紫禁城的中心又是皇极殿(今太和殿),皇上的蟠龙宝座又位于皇极殿的正中。有一条无形的线从这个宝座上穿过,它就是北起钟鼓楼南至前门楼,后又延伸到永定门,纵贯京城南北,长达16里的中轴线。整个北京城的建筑布局,都是以此为依据的,城内一切建筑都整齐对称地排列在其左右,街道胡同也如此,或对称排列在它两边,或与之平行。这种布局充分体现了尊帝王皇权、重礼仪文化、敬天地祖宗的思想理念。公元1420年北京城营建完工,明成祖正式迁都北京。公元1553年,又增建了城南外垣,至此北京城又有了内外城之分,北京城的“凸”字形平面布局至此基本定型,面积约为62平方公里。内城九门,外城七门。这时北京城的胡同发展迅猛,据《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载:当时有街巷711条,胡同459条,共为1170条。

清朝稳步推进胡同发展。清朝定都北京后,完全沿用了明北京城,只是对紫禁城和皇城进行了小的改建、重修。清朝是女真族的后裔满洲贵族建立的王朝,定都北京后实行旗、民分城居住制度,令内城居住的汉人全部迁到外城,这样就促进了原来较为冷清的外城的发展。新迁至外城的人又匆匆盖了许许多多的新房、新院,连起来就形成不少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新胡同。这一时期的胡同早已模糊了元朝9.24米宽的胡同规定,总体数目增到2077条。

近代新干道打通拉动胡同发展。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的封建统治。民国前期北京仍是中华民国的首都。1928年国民党南京政府把北京改为北平特别市。过去由于皇城占了北京城的中心位置,阻断了东西主干线,东西往来必须绕道天安门广场以南的棋盘街或北边的地安门。民国初年,随着紫禁城的开放,行人才可以横穿东西长安街。这样,北京就有了一条和纵贯南北的中轴线直角相交横穿东西的长纬线。经纬相交于天安门前,形成一个大十字坐标,街巷胡同以此为中心往外展开。新干道的打通又一次拉动了胡同发展,四十年代的北京街巷胡同已达3200多条。

胡同辉煌在今朝。“一唱雄鸡天下白”,胡同迎来新中国。一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响彻世界、震撼中华、激扬北京、久久回荡在北京胡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革开放的浩荡东风,再一次吹醒北京胡同,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涌进这一条条窄窄的小巷,他们或坐着骆驼祥子的人力车,或安步以当车,无拘无束地在这里徘徊徜徉、流连忘返,酒香不怕巷子深,越深越有游人去,几百年“闺中静养”的胡同一下子生机蓬勃、活力四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北京胡同跨进新时代,它和热情好客的北京人民载歌载舞,迎接参加北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的世界运动员和客人;它和漫天飞翔的和平鸽上下呼应,欢庆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它和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昂首阔步,奋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新征程!我们有理由相信,明天的北京胡同会更美好,因为祖国会更美好,北京会更美好,北京胡同与伟大祖国同繁荣,与首都北京共昌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逛北京胡同,逛什么

北京胡同,逛你百遍不厌倦。一遍遍地逛着,也一遍遍地想着,逛北京胡同,究竟逛什么呢?或者说,有什么可逛的呢?不着急,随我来——

重点是逛文化。胡同本身是文化,历史文化,经济文化,社会文化,民生文化,生态文化,建筑文化,还有新时代的党建文化。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切社会与自然现象的总和,所以胡同里到处是文化。我这里说的文化更多是指胡同的特色文化。并不是所有胡同都有特色,但很多胡同特色鲜明。比如前面说的八大胡同,过去就是“花柳文化”的代名词。还有前面说到的最长的最短的最弯的最曲的最久的最热闹的胡同,都可以视为文化特色。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去了琉璃厂文化街,那是一条中外有名的书画文化胡同,那里有三道风景,一是千年文化、二是百年老店、三是一瓶墨汁。这条街在辽金时代还是乡村,叫海王村,明清时代这里办起了几个琉璃瓦窑场,北京那些流光溢彩的屋顶和墙面,都是琉璃瓦装饰出来的。当年天下学子来北京参加京城大考,都在这条街上逛来逛去,淘宝寻宝。上千年来文化繁荣昌盛,是世界知名的文化长廊。有道是“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那条街上有一个“镇街老店”叫荣宝斋,有300多年的历史,荣是荣誉美名,宝是以荣誉美名为宝,“以文会友,荣名为宝”,是这座百年老店长盛不衰的核心价值。从古及今的书画大师作品应有尽有,近当代书画名家作品更是铺天盖地。这条街上还有个名店“一得阁”,我很喜欢用他的黑汁,有四个特点,一是亮,写出来的字清新明亮;二是香,存放多少年都清香扑鼻;三是畅,写起字来流畅生动;三是抗,抗潮,最长的阴雨天也不上潮。

兴趣在逛人物。胡同以文名,以人名。没有名人的胡同是寂寞的胡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淘到哪里去了,淘到北京胡同来了。千年北京城,荟萃天下英雄,特别是汇聚当代英雄,这些英雄虽说是“人在江湖漂”,肯定是要住下来的,住哪里,很多就住北京胡同。只有一打听,差不多条条胡同有名人。像米市胡同里有康有为故居,北半截胡同中有谭嗣同故居,珠朝街有孙中山先生到过的中山会馆、小杨家胡同是老舍先生的出生地,护国寺街有梅兰芳故居,后圆恩寺胡同有茅盾故居,西四北三条有程砚秋故居等等。有天我去东十四条胡同,那里还真有一条两条三条共十四条胡同,我一条一条地跑,发现好多名人故居,段祺瑞、张学良、徐世昌等风云人物都在此住过,还有相声大师侯宝林、京剧名角孟小冬、教育名家叶圣陶,包括住在后圆寺胡同的茅盾也在这里住过,真是英雄云集、名人扎堆。

其实是逛巷子。北京胡同有什么特色,最显著的特色是窄。平均宽度不过七八米,在过去看应该比较宽,现在城里家家有小车,这么窄的马路就远远跟不上了。你看这北京的每一条胡同,小车、三轮车、自行车都贴在路边上,大车根本不能进,小车进胡同不容易,要是错车就更难,得小心加小心,停车也够呛,真佩服北京人的车技,都紧贴着墙了,但就是没擦着。第二个特色是树。胡同都有树,都是大树、古树,大到两人合抱,古到几百上千年。第三个是吆喝,逛胡同要有耐心,要等着有小商小贩经过,那一声吆喝——“大糖葫芦——长串儿”“五香——瓜子”“麻豆腐——哎”“烧饼,麻花——麻花,烧饼”“混沌——开锅”“硬面儿——饽(波)饽!”“卖冰棍啦——”“磨剪刀哟呛菜刀——”,一声长一声短,让你如痴如醉、泪眼迷蒙。在今天的中国城乡,越来越听不到这样的吆喝了,那是儿时的记忆,那是永远的乡愁,可惜都被现代化给迅速地化去了,虽然经过“非遗”不断抢救,但有多少能评上“非遗”呢?我的老家武汉,有一个响亮的口号叫作“每天不一样”,变化这么快,我们都回不去了,好像只有在北京的胡同,还能听到窄窄巷道里悠长的吆喝声,像儿时母亲在村头喊我吃饭、爷爷半夜呼我睡觉一样的亲切。

肯定会逛房子。北京的民房有特色,那就是四合院。平常你游胡同,居民的四合院是不让你进去的,你只能在外观赏。在外看什么,首先看的是大门。四合院的大门是有名堂的,有等级的,有规矩的,可分为六个种类,分别是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墙垣式门和西式门楼。广亮大门顾名思义就是宽广敞亮,是富贵人家的大门。金柱大门那肯定是有钱人家的门,门板装中间那根柱子上,也就是房檐的那根柱子上。蛮子门一听就是来从南方来的做生意的人家,门板装在前门柱上,比金柱大门更靠前,因此外门道更小。如意门住户一般是在政治上地位不高,但非常殷实富裕的士民阶层,所以占着相当大的比例。墙垣式门常采用墙垣式门。西式门楼本不是传统的中国建筑,晚清的时候受西洋建筑影响而出现。有句话说“外行看门道”,旅客看四合院的门一定要看“门当户对”的。“门当”是门墩儿,也叫抱鼓石,户对指的是门簪,是位于门楣上方或门楣两侧的圆柱形木雕或雕砖,有方形、圆形,更多的是六角形。由于这种木雕或砖雕位于门户之上,且为双数,有的是一对两个,有的是两对四个,所以称为户对。“门当户对”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门第相当,过去儿女对亲家,讲究“门当户对”,也就是你两个户对的就不要去找四个户对的,何必高攀呢,也高攀不上,其实今天孩子们找对象,又何尝不看一看“门当户对”呢?至于四合院里面有些什么,我们在电视电影里看得多,真正逛胡同是不让看的,游客们经常是像小偷一样溜进去瞄几眼,被主人发现便赶紧溜出来。好在北京胡同里有几家四合院博物馆,还是开放性的改造示范点,进去参观学习,还真有博大精深的学问和纷繁复杂的讲究。只说一样,四合院的屋顶,都有尺把厚,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

落脚在逛美食。逛累了肯定要歇个脚、吃餐饭,那一定得寻个美食店犒劳自己。如同美人多在小巷里,美食多在胡同里。我不是美食家,但也喜欢吃好吃的东西,一是喜欢吃有北京特色的东西,二是看年轻人喜欢吃什么也跟着吃什么。

说说北京特色菜。选说五样吧。一是铜锅涮羊肉:北京胡同餐馆到处有这道菜。底下炭火燃烧,锅内清汤沸腾,夹上一筷子牛羊肉放进去,顷刻间鲜红褪色变熟,夹出来裹上麻酱送入口中,那才叫沁人心脾。二是炙子烤肉:一口带着纹路的大厚铁盘,架在火炉之上,这便是北京人所说的炙子,炙盘烧红,放上腌制好的新鲜牛羊肉,滋啦声响起,烟气如仙气升腾,肥油顺着铁板间的缝隙滴在果木炭上,肉渐熟,味浓郁,蘸上孜然和辣椒,入口肥而不腻。三是老北京炸酱面:炸酱面的灵魂是“酱”,用甜面酱和干黄酱混合澥好后炸出的酱,又咸又香又鲜甜。四是门钉肉饼:据说是慈禧太后的最爱,是当时御膳房的师傅创制的,肉饼个头小,肉馅厚实,肉汁颇多,一口咬下去,我的个天啦,外焦里嫩,香味四溢,满嘴流油,吃一次就忘不掉。五是酱肉:这是北京人的最爱,一年四季都离不开,这种酱肉色泽棕红,酱味浓郁,咸香醇厚,夹到大饼里或是配着馒头吃,滋味更胜,余香齿尖萦绕,三日不绝。

年轻人喜欢吃什么呢?跟着他们去吃呗!他们喜欢吃的东西太多了,我说几样。比如吉事果:用小麦粉糊糊捏成条,放在油锅里炸成金黄色,再淋上冰激凌做成的美味。比如Ice story 梦想家:棉花糖加上冰激凌和跳跳糖奇妙组合,巧克力做的小闪电插在上面,吃一口,就有一场雷暴在嘴里发生。比如脑子加工厂:听名字感觉像黑店,进了店之后却有种“龙门客栈”的感觉,脑花很嫩很好吃,骷髅头饮料更好喝,感觉太棒了,身心口的全面复苏。还有咖喱虎:鸡蛋仔是现做的,刚出锅的很香,外面有些脆,里面好像是有芝士,咬一口就是爆浆的感觉。还有圣卡琳娜意大利冰激凌:光听名字你就想尝一尝了,再看看冰柜里一朵朵栩栩如生的玫瑰花儿太吸睛了,老板介绍是用水果原汁制成的冰棍,你一定急不可待地试一试了。还有小西堂:这家店太古怪了,除了猫咪就是美女,并且多是中戏的学生,都是未来的明星,猫咪亦如明星,超级肥硕,像杨玉环的古典美,如此美女和肥猫,与美食交相辉映成一道色香味有啥有啥的景观,你还没吃就醉了!我对于好吃不好吃有一个简单把握,凡是门前排长队的,肯定好吃,只要有时间,我就跟着往后排。时间有的是,再说时间用来干什么,人世间有什么比逛美景吃美食更重要的呢?

还有一逛,逛人呗。有人说,你在逛风景时,你也是别人眼中的风景。一切风景都是人的风景,没有人,哪有景,没有比人更美的景,逛胡同说到底还是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