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艺评论 > 正文

付军:十堰特产,中国历史上最“苦”的一杯酒

时间:2025-01-27 浏览量: 作者:付军

1

中国历史上最悲惨的一位皇帝是谁?

曾经我认为是李煜。这位诗人皇帝,国破家亡后被赵宋押解到开封,做了一位阶下之囚,不仅被赐予“违命侯”这样一个侮辱性的头衔儿,那个不要脸的宋太宗赵光义还经常强行带走他心爱的小周后,对他进行肉体和人格的双重侮辱。

是可忍,孰不可忍?

就是在这种极度的精神压抑和折磨之下,李煜写出了那首著名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图片



李煜本来是借此抒发心中的郁闷,不料却招来了杀身之祸:在自己生日时,被赵光义用毒酒毒杀。李煜死时痛苦挣扎许久,最后身体蜷缩的只有一条狗那么大。

以前读历史每读到这些时,都痛骂赵光义。也更加相信,就凭这个人的人品,“斧声烛影”根本不可能是悬案,他哥哥赵匡胤一定是死在这人手里的。

但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我改变了最初的看法,我觉得中国最悲惨的一位皇帝既不是李煜,也不是光绪,而应该是唐中宗李显,也就是曾经被流放到房县的那位庐陵王。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皇帝本身就是个高危职业,君王死社稷,技不如人被人虐了杀了的,实在是正常现象。还有些兄弟相杀、父子相残的,也不新鲜。所以李煜死于敌人之手,实在也是件平常的事。

可李显就不一样了,他死在最亲的亲人手里。


图片



在皇权与男权时代,一个皇帝最亲的亲人是谁?

母亲、妻子、女儿。因为从理论上讲女人当不了皇帝,对皇权构不成致命威胁,最多只是凭借儿子、丈夫、父亲的信任,分享一些权力,所以中国历代皇帝鲜有死于妻子之手的,更不要说母亲,更更不要说女儿了。

可李显这是这么一个最最悲催的皇帝。

他母亲武则天想弄死他。

他妻子韦皇后想弄死他。

他女儿安乐公主真的弄死了他。

所以,当他最后被女儿毒杀时的弥留之际,他留下的一定是所有皇帝中,最凄凉的泪水。

霸王穷途末路时,身边有虞姬。

隋炀帝被弑时,身边有萧皇后。

就连大坏蛋纣王自杀时,都有妲己陪着。

而忠厚仁慈的李显死时,陪伴他的只有酒。

他在十堰房县流放时酿制的庐陵王酒。


图片




2

很多十堰人都知道,李显来房县时的头衔是庐陵王,但是庐陵在哪里?知道的人估计就不多了。庐陵是今天的江西吉安,也就是说李显的封地是在江西吉安可他为什么没到江西去,却跑到了湖北房县呢?

说起来,这是李显悲惨人生里的一个悲惨故事。第一次当皇帝只当55天,就被虎视眈眈的母亲武则天找茬废黜,贬江西。当他被武装押送到十堰丹江境内时,得了大病,人一病就容易心灰意冷联想到流放后被迫害惨死的哥哥,李显崩溃了,想要自杀,后来被韦后劝止。

绝望之余,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向命运抗争:他向母亲上书,请求不再南迁、就地养病。也是他命不该绝,当时很多唐朝旧臣酝酿反武,武则天怕他南去后和旧唐势力勾结,于是同意了他的请求,把他就近流放到房县。

为什么是房县呢?因为这里自古以来就是王侯将相的流放之地自尧的儿子丹朱流放房陵以来,有16位君王、16位皇帝、13位将相流放于此。


图片



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房县被选帝王将相的流放之地呢?

因为那些被流放的帝王将相可不是一般人,普通罪犯的流放地,是越远越冷越苦越好,主打一个管去不管回、早死早脱生。但是这些失了势的王侯将相第一不能轻易死,第二绝对不能跑,第三,还要有一定的生活待遇。

这就要求,他们的流放地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要在当权者的眼皮子底下,第二绝对与世隔绝,第三还要有一定的生活生产条件。

所以,你看看地图就能明白,十堰房县地处鄂豫陕三省交界从地理位置上讲,离西安、洛阳两大古行政中心完全等距离。同时,这里四面环山,夹在武当山、神农架之间,一夫当关,万夫难逃。最难得的是,房县县城是大山环绕的一处小盆地,土地平整肥沃,物产丰富,足以养活那些高级犯人还有大量监视、保护、服务他们的军工杂役。

因此,房县就成了历代王朝流放帝王将相的首选之地,成为中国四大流放地(也有说七大流放地的)中,流放人员规格最高的一个


图片



这些高级囚犯在房县来来往往,生生死死,他们给房县带来“千古第一流放地”名号的同时,也给房县带来了一样东西:酒。

帝王将相们喝的酒。

3

说到酒,它在古代所蕴含的政治文化意义,可是和今天绝对不同的。

举几个例子。

古代爵位的“爵”是什么意思?就是酒杯。通俗地讲,周朝建制封官时,谁面前摆的酒杯多,就代表谁的官职大,酒在这里是一种权力的象征。

国家最高教育机构国子监的校长叫什么?叫国子监祭酒。看到没,酒在这里成了一种学术待遇。

古人朝堂大宴时,喝酒都有一套程序和仪式,有专门的监酒官来“行酒令”,酒在这里成了一种礼仪重器。


图片



自商周以来,因为酿酒需要大量的粮食,所以喝酒都是贵族的特权,普通老百姓是喝不着也不许喝的。相应地,商周秦汉时,酿酒技术也都掌握在特权者手里,普通百姓是酿不出、也不许私自酿酒的。

但房县是个例外,它是所有著名流放地中,一个极特别的出美酒的地方,为什么?还是因为被流放者的身份特殊:倒了霉的王侯将相,还是王侯将相。他们有资格有财力喝酒,也有人力有技术来酿酒。

而且,他们更需要借酒浇愁,用酒来消除心中的败亡痛悔、思乡苦情。

于是,嫪毐的族人带来了大秦的黍酒。

亡国之君赵迁带来了赵国的烧酒。

济川王刘明、清河王刘间、河间王刘勃带来了大汉的谷酒。

这些风云人物在千年岁月里,利用房县天然的好米好水,添材加料、你斟我酌,慢慢地酿制着自己心中的那杯寄托情怀的美酒。

这酒传承到唐中宗李显手中时,终于定了型,成为了今天的房县黄酒:庐陵王酒。

这种黄酒,俗称“白马尿”,是黄酒中非常奇特的一种:其色奶白,其味香甜,没喝过的人喝第一口时,都会一愣:这是酒吗?你确定这不是饮料?

我河北的姨父,第一次来十堰时,提出要喝当地的美酒,我拿出一壶房县黄酒,这位喝70度衡水老白干一斤起步的老酒友尝了一口,就说:太淡了,这也是酒?

我问他这酒他能喝多少?

他看了看那十斤装的酒壶,有些不屑地说:至少一壶吧。

结果,他后来大醉,睡了一天一夜。

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敢说这酒没劲了。

这就是房县黄酒的另一个江湖传说:见风倒。

看到这里,有些细心的读者也许会生出一个疑问:房县黄酒为什么会是这种香甜的奶白色酒呢?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因为这它是庐陵王酒,是李显的酒。李显希望它成为这样、并最终把它调配、酿制成了这样。

史载,李显特别好酒,人称“品酒郎君”,他来到房县后,亲自参与、指导了黄酒的创制、改良工作。

酒的滋味和功能,其实都是人赋予的。

这就好比伏特加,它为什么那么暴烈?因为俄罗斯人需要用它抵御严寒。俄国人之所以能成为战斗民族,有伏特加的一半功劳。卫国战争时期,斯大林把伏特加列为了战略物资,对部队论功赏酒。多少苏联士兵都是喝着伏特加醉醺醺地喊着“乌拉”去炸碉堡的。


图片



李显为什么把房县黄酒酿制成了这样呢?

因为这酒符合他的需要:好入口,可以使酒宴长久些,醉难醒,可以让他离现实更远些。

他需要用这酒麻醉自己,让自己忘记时时面临的被亲娘弄死的恐惧,他更需要用这酒,寄托对故都长安的思念之情。

因为这酒的原型,就是西安的稠酒。

喝过西安稠酒的人,一口就能品出,房县黄酒这种其色奶白、其味香甜的质地口感,与西安稠酒简直一模一样,所不同的,是稠酒更黏稠一些。

这是李显熟悉的味道。

这是故国长安的味道。

十堰有两个非常神奇的地方。

一个是武当山,它在南北线上,关联了起了南京和北京:北京明故宫的建筑,是模仿南京明故宫建造的,而朱棣“北修故宫、南修武当”,武当山的建筑和北京故宫,师出同门、一母同胞。


图片



再有就是房县,它在历史的东西纬度上,关联起了西安和洛阳。秦汉唐几代的帝王将相流放于此,让它和西安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李显在洛阳被废迁房县后,直接带来了大批洛阳人口,你在洛阳听听洛阳话,会发现它和房县话十分相似,一些特殊的发音一模一样。

看到这里,有些更细心的读者也许会产生出又一个疑问:你怎么断定现在的房县黄酒,就是李显当年酿造的口味呢?难道后来的被流放者,比如宋太祖的弟弟秦王赵廷美,就不会对房县黄酒再加改变了呢?

我可以肯定地告诉读者:不会。

因为李显是所有被流放者中,唯一一个东山再起、重新当了皇帝的人。从他开始,房县“黄酒”成了“皇酒”。皇帝认可的味道,就是大家认可的味道。

这有点类似茅台酒为什么成为“国酒”的故事。

红军在长征途中,打下了茅台镇,缴获了大量茅台酒。当时长途苦战,终于摆脱了追兵,主席下令休整,杀猪劳军,并给每位战士发放了两斤茅台,结果那一天,整个茅台镇到处是酒香,很多穷苦出身的红军战士,是人生第一次喝到白酒,连平时不喝酒的主席,那天都因为高兴端杯了。多年以后他们打进北京,成为开国将帅,那股终生难忘的茅台味道,也就被他们带进了北京。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开国将军,只认茅台的原因,人在最艰苦时的美好记忆,是永恒的。

4

所以说,房县黄酒是中国历史上最“苦”的一杯酒。

它承载着多少失败者的辛酸和痛苦,它是被苦难浸泡和配制出来的。

而苦难,是产生珍品的捷径。

多少艺术瑰宝,都是在苦难中完成的。

多少科学技术,都是在苦难中被发明的。

就是因为有了历朝历代去国怀乡者的情感寄托,才在房县酿出了这“故国三千里、一饮解千愁”的绝世好酒。

写到这里,有件事感觉特别遗憾,那就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十堰与一个人失之交臂:吕不韦。


图片



吕不韦被秦始皇流放到房县时,有些史书记载,他走到半路“畏罪自杀”了,我感觉,这都是特定时期对他的贬低和污蔑。

吕不韦是什么人?是中国历史上一等一的大政治家,秦始皇尊称他为“相父”,秦朝统一天下,他有一大半的功劳。这样的人物,生也好死也好,自有他的壮烈,但绝对不会和“畏罪”扯上关系。

如果吕不韦没有自杀,而是来到了房县,以他的学识和才情,也许世上就多了一部《房陵春秋》。

或者,吕公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