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西起青海各拉丹东,东至湖北宜昌,全长4511公里,其自然生态丰富,冰川、雪山、湖泊、沼泽与森林广泛分布。这些生态系统宛如“天然水库”和“绿色海绵”,源源不断为长江补给水源,守护着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
雅砻江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南麓,在四川省攀枝花市东区注入金沙江,全1500余公里,流域面积13万多平方公里,以其丰富的水量和巨大的落差,成为长江众多支流中的重要支流,对长江的水量补给中发挥独特作用。雅砻江流域的植被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高海拔处,高山草甸与灌丛肆意生长,展现出粗犷的原野风貌;中低海拔区域针叶林、阔叶林郁郁葱葱,满目葱茏。
横断山脉,是中国最长、最宽且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群体。长江上游部分河段与其区域相互交错,因此横断山脉成为长江上游与其他水系的关键地理分界。横断山脉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强烈碰撞挤压的产物,这里高山峡谷相间分布,地势落差巨大。这片区域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的家园。山脉中的森林和草原,能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几率,成为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屏障。
在横断山脉,澜沧江梅里大峡谷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大峡谷之一。它绵延150多公里,是云南境内高差最大的地方。由于海拔落差大,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象。在低海拔河谷地带,适合种植水稻、玉米、甘蔗等。而在海拔稍高的半山区域,气温相对较低,主要种植青稞、小麦等耐寒作物。梅里大峡谷是许多动物的迁徙路线和日常活动的走廊,连接起不同的生态区域。
在云南省丽江市石鼓镇与香格里拉市南部沙松碧村之间,在这里划出一道罕见的 “V 字形大弯,被誉为“长江第一湾”。这里宽阔的江面水势缓和,展现出别样的宁静与壮美。这个区域的湿地,如同无形的海绵,雨季时吸纳多余的水量,旱季时又缓缓释放,调节着长江的水位。
在云南香格里拉,金沙江上游的虎跳峡,是中国最深的峡谷之一。虎跳峡处于扬子板块与青藏板块碰撞挤压的边界地带,强烈的构造运动使岩石发生褶皱、断裂,为峡谷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金沙江以强大的侵蚀力不断下切河床,使峡谷深度不断增加。虎跳峡与金沙江上下游的生态系统紧密相连,牵系着长江流域的生态脉络。
长江上游支流岷江之上,四川都江堰闪耀着古老的生态之光。它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为久远、唯一留存且仍在持续发挥作用的水利工程。追溯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带领民众,以非凡的勇气和卓越的智慧,开启了都江堰的建造之旅。历经两千多年,都江堰依然发挥防洪灌溉的作用。它巧妙地将岷江之水进行分流、调控,又能精准地将岷江水引入广袤的农田,滋养出富足繁荣的“天府之国”。都江堰蕴含的“深淘滩,低作堰”等治水理念与技术,成为中国古代治水文化的代表。
岷江的生态保护关乎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根基。前些年因过度捕捞、水域环境变迁等因素,岷江的鱼类资源遭受冲击,生物多样性面临挑战。近年来,有关部门积极行动,开展增殖放流行动。如,2021年12 月,四川犍为县投放13种鱼类,共29 万多尾。
岷江,发源于四川松潘县岷山南麓,流经四川盆地西部,最终在宜宾汇入长江,全长730多公里,流域面积达13万多平方公里。近年来,为守护岷江的生态环境,严守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确保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导致的生态失衡。
乌江,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流经贵州与重庆,全长1037 公里,流域面积达8.7万多平方公里。乌江是贵州连接长江经济带的关键水运通道,还为流域内的农田提供了丰富且稳定的灌溉水源,串联起贵州的经济发展与农业繁荣的壮丽图卷。
在渝东南与黔北地区的交界处,乌江画廊是大自然精心创作的喀斯特地貌杰作。两岸峭壁犹如拔地而起的摩天巨擘,悬崖边缘犬牙交错,诉说着山河沧桑。乌江画廊的魅力不止于其惊艳的外表,更在于它对生态的默默守护。雨季来临,暴雨倾盆,洪水如脱缰的野马般奔腾而下,而乌江画廊却以宽阔的胸怀和独特的地形,化作一座坚不可摧的防洪堡垒。
在贵州铜仁,沿河乌江国家湿地公园是万物生灵的温柔摇篮,鸟儿欢快鸣唱,鱼儿自在游弋,草木肆意生长。这里是一座天然的空气净化工厂,湿地中的水生植物和茂密的森林植被,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和有害颗粒,无私地奉献清新纯净的空气。
近年来,乌江在生态保护中迈出铿锵步伐,构建了全面且高效的流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为提升监测效能,科研人员流域借助卫星遥感技术,对大面积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宏观把控,还开展细致入微的局部观测。
嘉陵江,源起于陕西秦岭北麓代王山的幽谧深处。嘉陵江作为长江上游的主要支流,全长1300多公里,流域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它自山巅蜿蜒而下,最终在重庆朝天门附近融入长江。嘉陵江所经之地,地处我国南北气候与地理区域的过渡带,北方的温带植物与动物,带着与生俱来的坚韧;南方亚热带的物种,也在此寻得一方栖息之所。
曾有人问:嘉陵江会枯竭吗?2022年7月的重庆,特重等级区域高温天气汹涌来袭,寸滩站和嘉陵江北碚站的水位,相较于往年同期下降了约3米,逼近历史同期最低值。一时间,江面上大片滩涂袒露而出。但实际上,嘉陵江并未真正枯竭。枯水期,重庆嘉陵江段的航道仿佛被一双无形的手轻轻攥紧,逐渐变窄、变浅,部分河床也不甘寂寞地裸露出来。然而,河道中仍有水流在顽强地涌动,维持着基本的通航功能。
守护嘉陵江的生态安全,成为长江上游坚定不移的使命。近年来,科研人员奔波于江畔,用专业的设备收集着每一份珍贵的数据。这些数据,如同跳动的音符,奏响了守护嘉陵江的乐章。他们掌握水质状况,如同密切关注一位挚友的健康。
长江上游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的家园,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便是其中的明星。在中国,超七成的野生大熊猫悠然生活在巴蜀大地。熊猫栖息于海拔2600米至3500米的山林之间,茂密的竹林为大熊猫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为了守护这些可爱的生灵,已建立起 37 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1200多只大熊猫在野外自由繁衍生息,占据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的76%。
金丝猴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无疑是长江上游生态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不同地区的金丝猴,就像大自然精心调配的色彩杰作,在毛色上有着微妙的差异。川金丝猴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至4100米的茂密森林之中,那里是它们的王国。前些年,农业扩张、森林砍伐等侵蚀着它们的家园。近年来,为金丝猴建立起许多自然保护区,成为金丝猴繁衍的希望之地。
长江上游的山野之间,黑颈鹤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宛如高原上的优雅使者,为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活力。繁殖时节,它们钟情于高原草甸、沼泽湿地以及河湖岸边,那里宁静且水草丰茂,是孕育新生命的绝佳场所。每到迁徙之时,它们在河谷和湖泊周边觅食,然后继续踏上漫长的征途。而当冬日来临,农田和湿地便成为它们温暖的越冬家园。
长江上游的澄澈江水一路欢歌,两岸草木肆意生长。微风轻柔拂过,绿浪层层起伏,每一片绿叶都在风中摇曳生姿,诉说着对这片土地的眷恋。长江上游,优美的风景饱含着大自然的深情厚谊,令人沉醉。
绘本《你好,长江》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艺术类课程学生作业向作品转化的教学模式研究:以<叙事与故事板设计>为例》(项目编号:2024082)的资助成果。
山河网络工作室微信公众号是中国地质大学的新媒体平台,主要讲述地大故事,强化思想引领,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欢迎广大网友来稿,新闻、评论、图片、微视频等均可。
收稿邮箱:69390047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