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艺评论 > 正文

绘本《你好,长江》第七章:荆楚润江

时间:2025-02-20 浏览量: 作者:陈华文、许俊扬、刘星月、宋梓仪、刘雅文

绘本《你好,长江》

第七章 荆楚润江
文图创作:陈华文、许俊扬、刘星月、宋梓仪、刘雅文
图片
湖北,作为长江干线流经里程最长的省份,在长江大保护的壮阔征程中,肩负着举足轻重的使命。近年来,湖北以破竹之势,全方位、系统性地推进长江生态保护工作。从强化岸线整治,让江畔重现葱郁,到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使江水愈发澄澈;从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守护珍稀物种,到推动绿色产业转型,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每一步都彰显着非凡的担当与作为。
图片
湖北恩施是一幅未经雕琢的天然画卷,这里群山连绵不绝,山间植被茂密常青。人们用行动诠释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守护着这片生态净土,让恩施的山水永远保持着那份原始的纯净与美丽。
图片
神农架原始森林是天然物种基因库,静卧于湖北西部,宛如绿宝石镶嵌在长江与汉水之间。这里总面积达3253平方公里,拥有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森林。神农架原始森林如同绿色的童话世界,遮天蔽日的树木这里扎根生长,清澈的溪流从山林间潺潺流出,汇聚成小河,最终注入长江。神农架林区每年向长江输送的优质水源达数亿立方米,维系长江水量的稳定。
图片
为了生态环境保护,神农架全面叫停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通过封山育林,让山林休养生息;开展人工造林,为大地增添新绿;实施森林抚育,提升林木品质。各种举措不仅增加森林面积,更有效提高森林质量,推动天然林生态系统稳步恢复与发展。
图片
湖北推进长江流域鸟类多样性保护工作,在沿江100公里范围内实施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316处分散栖息地串联成网,越冬候鸟在廊道内的停歇时长较往年增加40%,带动了流域内75%的湿地植被恢复。长江湖北段水鸟种群数量近五年以年均8.7%的增速持续回升。
图片
作为长江中游地热资源富集区,湖北咸宁坐拥天然泉眼22处、地热钻井63口。咸宁温泉带处于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碰撞带,其形成与长江流域2亿年地质演化密不可分。咸宁构建"探采结合、梯级开发"模式,建成华中首个地热资源动态监测系统。通过精确控制开采层位、建立尾水回灌机制,实现地热水循环利用率达85%。
图片
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全长1577公里,流域面积 15.9 万平方公里。汉江发源于陕西宁强县境,流经陕西、湖北,在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汉江流域土地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中下游的江汉平原更是成为 “鱼米之乡”。汉江河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在枯水期,地下水会补充河流水量;而在丰水期,河水则会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维持地下水的水位平衡。
图片
地处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堪称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同时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是华北地区庞大人口用水的 “生命水塔”。自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面通水以来,累计调水超 660亿立方米,润泽了京津冀豫4省市,让1.08亿人从中受益。丹江口水库洪水期时,能有效拦蓄汉江上游洪水,大幅削减洪峰流量,守护一方安宁。
图片
在湖北,长江水文监测有序开展。尤其是在汛期,水位数据成为判断洪水态势、制定防洪决策的关键依据。而在流量监测方面,流速仪法、浮标法等技术手段齐上阵,精准测量长江水流流量,清晰呈现水资源动态变化,为科学调配水资源提供依据。
图片
湖北有关部门对长江开展全面监测,密切追踪水位、流量等数据,把握水资源动态变化。通过深度分析不同季节、区域的水资源量,科学规划水资源分配方案,充分满足生活、生产与生态用水需求,稳固长江生态系统。水质监测方面,重点关注酸碱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氨氮等关键指标,实时掌握水质状况与变化趋势。
图片
在长江大保护行动中,湖北加大长江污染物清理力度,专门组建江面漂浮物清理队伍,配备专业船只与先进设备,定期对长江江面展开全方位清理。与此同时,湖北追根溯源,加强对江面漂浮物的源头管控,让长江水更清、景更美 。
图片
洪湖位于长江中游北岸,江汉平原东南端,是中国第七大淡水湖,也是湖北第一大湖。常年水位处25米时,洪湖湖面广阔,面积达344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9米,蓄水总量6.58亿立方米。洪湖作为“国际重要湿地”,是众多飞禽走兽的栖息地和越冬地。近年来,洪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冬候鸟数量也从2016年的不足5000只,一路增长至2024年的7万多只。
图片
长江在武汉境内奔涌145公里,由此形成丰沛的水资源与广阔的水域空间。武汉长江大桥宛如一条钢铁巨龙,横跨武昌蛇山与汉阳龟山之间的江面上,享有“万里长江第一桥”的美誉。它不仅是连接中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更是将武汉三镇紧密相连。武汉长江大桥书写城市的发展记忆,见证着武汉的发展繁荣。
图片
黄鹤楼,屹立于武汉蛇山之巅,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命运多舛,历经无数次焚毁与重建。单是明清两代,便7次遭毁,后来10次重建维修。1884年那场大火,让它化为灰烬。直至1985年,黄鹤楼才在长江之滨重现。如今,黄鹤楼不仅是武汉的标志,更是长江流域的代表性景观。
图片
武汉,享有“桥梁之都”的美誉。截至2024年,11 座大桥横跨长江。武汉的大桥将南北紧密相连,东西沟通顺畅,稳固了武汉在全国交通网络中的重要地位,成为连接各方的关键节点。每一座大桥都是长江生态景观的点睛之笔。它们与周边的山水相依,和城市景观相映成趣,构筑起人文与自然交融的独特景致。
图片
武汉江滩,作为长江生态保护的关键一环,近年来在生态保护中成效显著。武汉组建了专业环卫队伍,联合志愿者定期清理江滩,从滩涂到绿化带、步道,不放过任何一处角落。此外,江滩大量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以及柳树、杨树,构建起多样化植被群落。这些植被不仅扮靓江滩,还能固沙护土、净化水质。
图片
武汉,这座英雄之城,还享有“百湖之市”的盛誉,众多湖泊如玉石散落大地。在城市绿地建设中,武汉巧妙借助湖泊优势,精心打造湖滨生态缓冲带,构建起大片湿地景观。长江的磅礴气势与湖泊的婉约灵秀,赋予武汉包容的胸怀与坚韧的品格。
图片
地处武汉中心城区的东湖,湖面面积33平方公里,堪称世界最大的城中湖之一。这里植被繁茂,吸引众多鸟类栖息。近年来,东湖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种植沉水植物面积达320万平方米,形成“水下森林”。2017年起,通过在水下种植沉水植物,湖水净化能力大幅提升。
图片
武汉沿着东湖之畔,修建了110多公里长的绿道。绿道建有13条生物通道,为小野兔、小松鼠等动物设计可以穿行的管状涵洞和箱形涵洞。在这里,野草及水生植物大面积保留。东湖绿道多次在国际舞台上展示武汉形象,成为中国展示生态成就的重要窗口。
图片
在长江之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守护长江生态的重要力量。 2019 年建成的未来城校区,是一座践行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态校园典范。校区内,因地制宜修建的镜湖,调节着校园的局部气候。环绕湖水周边,微生态滤床有序排列,年处理水量约9.8万吨,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图片
武汉在生态修复方面主动探索新方法。2015年外开放的武汉园博园内,原来的金口垃圾填埋场,经过技术改造之后变身为绿色满园的荆山,这是亚洲最大生活垃圾场改造项目、全球最大老旧垃圾填埋场好氧生态修复项目。
图片
长江不仅是地理上的界标,更是荆楚文化的摇篮。时代浪潮滚滚向前,长江生态面临挑战。湖北毅然挑起长江大保护的重担,这是一场刻不容缓的与时间的赛跑,更是一场关乎家园未来的救赎。长江大保护,是湖北对自然最深情的告白,也是对美丽中国建设最庄重的承诺。
绘本《你好,长江》第一章:源启生澜
绘本《你好,长江》第二章:江川绿影
绘本《你好,长江》第三章:水韵长歌
绘本《你好,长江》第四章:峡江防灾
绘本《你好,长江》第五章:逐浪鱼踪
绘本《你好,长江》第六章:两岸生灵
图片

山河网络工作室微信公众号是中国地质大学的新媒体平台,主要讲述地大故事,强化思想引领,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欢迎广大网友来稿,新闻、评论、图片、微视频等均可。

收稿邮箱:69390047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