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喜迎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大喜日子里,自媒体微信公众号“冉彪评论”紧贴时代发展,自觉担任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以超凡勇气、创新智慧和顽强毅力推出了原创系列主题评论“百年百评”。为了满足广大读者和网友的再三要求和热切期盼,今天《冉彪评论“百年百评”》一书正式出版了。此时此刻,我们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在“冉彪评论”微信公众号发表马修文先生和冉力睿同学的书评文章,帮助大家一起来认真读好此书。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凝聚共识,守正创新,奋发有为,真抓实干,努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赤子心 担当情 移山志
——评《冉彪评论“百年百评”》一书
马修文
《冉彪评论“百年百评”》出版了,可喜可贺。我和冉彪先生认识有二十多年了,他党性强,为人真诚,做事严谨,总能把每项工作做到极致。这百篇评论我都读了,非常震撼,每一篇主题都切中时代重大现实问题,每一个观点都努力将党的治国方略明心见性、直抵人心,读后深感一桩桩一件件历历在目,犹如昨日。现在很多冠以“百年解评”“百年百篇”“百种解读”的书籍多是合众人之力、集众人之智,而《冉彪评论“百年百评”》则是冉彪先生个人的不间断的评论,围绕一个主题就是党的建设持续用力,这种韧劲、毅力实在令人钦佩。
这让我想起毛主席1940年1月15日出席中共中央为吴玉章六十诞辰举行的祝贺大会上的祝词:“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冉彪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几十年如一日的人,从集团军的新闻干事到战地记者,从文化机构的行政秘书到高等学府的党委秘书,从党刊记者编辑评论员到著名网络大V,从杂志社副编审到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冉彪先生不忘初心,以铁肩担道义的凛然正气和妙手著文章的遒劲笔力书写着家国情怀、承载着责任担当。
从这本书我们能够看到冉彪先生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这每一篇文章总能捕捉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微言大义,用他如椽之笔一气呵成,终成扛鼎之作。如每年中央全会、全国两会、重大纪念日,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会议活动、接见会见、考察调研、指示批示、致电致信、出访等,他总能信手拈来,以小见大,以一己之力把“冉彪评论”办成“全国优秀网评账号”,殊为难得。冉彪先生的政治敏锐性,是一名共产党员与生俱来的天性,是一种习以为常的惯性,也是一种执着奉献的无私品德。
这本书展现了冉彪先生宏阔的思维视野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他能够自觉地站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高度,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探寻源头活水,结合时代特点,具体而微,不断夯实理论根基和实践特色。每篇评论看起来都是细节,都是小事,但件件关乎民生,发挥了“船”和“桥”的作用,让民之诉求、党之呼应与评之道理贯通起来,让党的政策澄澈起来。
虽然一名党员为党发声是天经地义的,但在当前很多党员干部不作为不敢为情况下,不会做、不愿做、做不好等问题具有普遍性,“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问题依然存在。冉彪先生敢于亮剑,以坚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旗帜鲜明地传播新时代创新理论,难能可贵,这样一心为党为公做好事的人多多益善。
76年前,毛主席离开西柏坡时提出了著名的赶考命题,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执政赶考的永恒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现在,我们再读读冉彪先生的这一篇篇评论,每一篇都写满了赶考的答案。冉彪先生日夜辛勤付出的成果,体现了个人创造力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从中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赤子心、担当情、移山志。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冉彪评论“百年百评”的“三大亮点”
——评《冉彪评论“百年百评”》一书
冉力睿
在冉彪评论为庆祝建党百年所编撰的《冉彪评论“百年百评”》(以下简称《百年百评》)一书即将出版发行之际,我想向广大读者隆重地推荐这本书。
《百年百评》之所以值得一读,主要在于冉彪评论用朴实无华的文风书写了建党百年之际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其间所蕴含的政治坚定、思想敏锐、文化担当、社会责任、大爱情怀、斗争精神,正是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神守望,正是这个时代难能可贵的忠诚坚守,正是这个伟大的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必须万众一心的人心所向。
《百年百评》是迄今为止国内新闻评论界唯一一部以自媒体形式刊发汇编成书的一部讴歌建党百年的鸿篇巨制。我认为,《百年百评》值得推荐、值得收藏、值得一读,原因有三——
一是形式“亮”,系统性和具体性并重。当我看到《百年百评》时,我惊讶于冉彪评论为什么没有给一百篇评论标上序号。因为大部分以数量见长的作品诸如“某某五十篇二百篇全集”云云,编撰者都喜欢给每一篇文章缀上一个小序号,以突显其规模庞大。对于这一点,冉彪同志的解释是:“我不想在开篇的阅读顺序上让读者产生压迫感”。《百年百评》是一部系统性的著作,是围绕着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及其发展历程上的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从群体到个体的一系列作品集。这些作品之间的关系有着众星捧月、星罗棋布之感,是一部具体性的著作。一方面,每篇评论都围绕一个理论观点或者一个新闻事件展开论述,独立存续且内容完整;另一方面,《百年百评》并不是“为了百评而百评”,把一百篇原创评论汇编成书,围绕着六个大的主题徐徐铺展,分别记录百年历程中的一个片段,如浪花飞溅、曲调悠扬、韵味绵长、唇齿留香。
二是内容“亮”:新闻、历史、批判三个写作手法相互转承,让读者耳目一新,茅塞顿开。《百年百评》前期创作的时间较长,涉猎的内容较为宽泛,品读起来,一种充实的家国情怀有如一阵清爽的春风扑面而来。我把它归结为三个属性。一是新闻属性,《百年百评》涵盖了2020-2022年百年之际诸多时事热点、民生热点和文化热点,包括反腐、新思想、牛年春晚、北京冬奥运、抗击新冠疫情、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等,冉彪评论都及时刊发了针对性的评论,一看便知系生于建党百年历史罅隙之作。二是历史属性,百年之际回望百年之事,用当今的视角去剖析百年之事,文中频繁引用和探讨了李林森、张连印、王正清等典型人物的风采,续写党的建设的恢宏篇章。三是批判属性,《百年百评》坚守评论初衷,既高扬主旋律,又以辛辣的笔锋批判乱象,惩戒陋习。比如,《一篇本不应当被删除的评论为何被删除》像一块巨石般在看似平静的湖面击起了轩然大波,达到了事半功倍的警示效果。
三是表达“亮”,“党的创新理论是摆在那里的,关键看我们怎么去表达”。面对新媒体上兴起的一种对于宏观叙事的“不理解、相厌烦”的写作手法,《百年百评》给出的答案是党的理论是先进的,读者的感受也真切的,问题就出在媒介上。有些人总觉得党建评论都是一个样,枯燥的“板板文章”,然而《百年百评》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冉彪评论的语言读来“同而不同”,同在随处能看见权威表达和创新表达的影子。“不同”之处在于,读者能时刻感受到作者的情绪就在其中流动,语言如同清泉流水徐徐道来,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交错如“坻、屿、嵁、岩”,时而一整段的排比倾泻而出,时而第一人称的口吻温润潺潺,似读一篇睡前故事或一则充满哲理的格言。冉彪评论具有鲜明的主体性,除了党这个最大的主体和评论里具体的小主体外,每一篇评论里面必然有冉彪自身的色彩,与简单的“发表笔者观点不同”,读者更能感受到的,是作者和被写对象之间的互动,仿佛作者自身的经历一般,字字珠玑且不矫造。
在党的创新理论、政治传播体系和新国际传播体系构建的今天,《百年百评》以形式构建传播框架,以内容讲授传播要义,以表达提升传播效果。“百年之后、再遇百年”总结与回顾之间,由一位老新闻人暨老评论人探索出的一条党建发展新路径跃然纸上,豁然开朗。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学生、“七一客户端”专栏作家(笔名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