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25年暑期档票房突破80亿大关,这份火热的背后,是《南京照相馆》、《东极岛》、《浪浪山小妖怪》等作品以“凡人叙事”的集体胜利。从宏大历史到神魔宇宙,创作者们纷纷将镜头聚焦于平凡个体的命运浮沉,以微观视角传递深情厚意。这一叙事转向不仅是艺术表达的突破,更是民族集体心理成熟与价值重建的深刻回响。(8月9日中新网)
在宏大历史的峭壁上,个体叙事的微光正凿刻出新的精神图景。曾几何时,银幕上英雄人物如纪念碑般矗立,虽崇高却遥不可及。如今《南京照相馆》从照相馆几位普通人护住历史底片的生命抉择切入,让那段沉重历史具象化为可感可触的血肉;《东极岛》则通过渔民在恐惧与挣扎后的朴素大义觉醒,以平民视角重构“里斯本丸”号营救事件。恰如导演管虎所言:“承认人性的软弱,才能让最终的勇气更有力量。”当主旋律电影坦然接纳人性的复杂光谱,其感染力反而如静水深流般渗入观众心底。这种“去中心化”叙事,使厚重历史不再是冰冷符号的陈列馆,而成为与当下个体生命紧密相联的温热血脉。
凡人叙事更深入至个体存在的幽微之处,在荒诞与欢笑中寻得生命意义的共鸣。动画《浪浪山小妖怪》将西游世界让位给无名小妖,以荒诞喜剧为外壳,包裹着“平凡者自我接纳”的现实内核,最终传递出“我们不必都是英雄,但依然可以在自己的轨道上活出意义”的清醒抚慰。影片《戏台》在嵌套的“戏中戏”结构中,借小人物在方寸舞台间的悲欢,让民族气节在戏曲唱段里自然流转。而《长安的荔枝》中基层官吏李善德那句“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在当代职场青年中激起千层浪。当电影剥离了浮华外壳,真正照亮普通人生存处境中那些坚韧微光,观众终在银幕上辨认出自己的灵魂倒影。
这股凡人叙事风潮,实为时代精神价值重建的美学呼应。当“后疫情时代”的人们从宏大冲击中逐渐复苏,个体存在意义再次成为被追问的核心。当曾经高速运转的社会机器因外部变故而放缓,无数普通人重新审视自身价值坐标,银幕上的“微光”恰逢其时地成为精神镜像。这些“凡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却是时代精神价值重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砖石与地基。他们映照出集体心理的成熟蜕变——从对“高大全”英雄的仰望,转向对自身生命内在尊严的确认与拥抱。
《浪浪山小妖怪》中的无名小妖们最终接纳了自己的平凡轨道,这恰是时代心理的真实隐喻。当银幕开始真正尊重每个平凡生命的轨迹与微光,唱响“凡人歌”,不仅标志着电影艺术的深度觉醒,更印证了一个民族在精神上的茁壮成长。
当凡人微光汇聚成星河,照亮的不只是银幕——我们终于学会在喧嚣尘世中辨认并珍视每一个灵魂的独特光晕,在宏大叙事退潮后,个体存在本身的价值得以如明月般升空,照亮属于这个时代的深沉夜空。
(作者:关育兵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