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建筑是凝固的乡愁,是中华文脉在广袤乡村的生动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乡土建筑,不仅是守护“老屋旧瓦”,更是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文明根基。因此,必须推动乡土建筑从“静态保护”走向“活化利用”,让这份宝贵的遗产在时代发展中绽放新的光彩。

数据显示,当前被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8155个村落仅占全国村落总数的1.3%。其中,65%的古建筑木材面临白蚁啃噬,4.75亿农村人口十年已然流失一半。这不仅仅是建筑保护的技术难题,更是一道关乎“文化记忆如何赓续”的时代课题。长期以来,乡土建筑保护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等现实瓶颈,但其根源在于缺乏可持续的内生发展动力。
破局之道,在于“以用促保”。2023年42%的乡村旅游人次因乡土建筑而来,背后撬动4680亿元消费,印证了乡土建筑作为乡村旅游核心吸引物的巨大潜力。在浙江龙泉溪头村,投入1200万元修缮古民居,激活了超7000万元的乡村综合产值。从静态遗产到动态引擎,乡土建筑的活化不仅要回答游客“看什么”的需求,更能盘活原住民“靠什么”的生计。科学的“运营式保护”是一条能够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现实路径。
活化利用,关键在“活”的体验。调查显示,游客在“可进入、可互动”的乡土建筑内平均停留2.7小时,是普通乡村景观的2.45倍。从浙江松阳陈家铺村用AR技术还原夯土墙的百年沧桑,到先锋书店里扫码聆听“墙体的呼吸”,数字技术通过创新表达方式让建筑“开口说话”,让乡村建筑的文化密码走进人的内心。当游客在青石板路上能听见历史与时代交融的回响,乡土建筑便完成了从“乡土记忆”到“时代资产”的华丽蜕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写入改革蓝图,就是在提醒人们:乡土建筑保护的关键,在于超越单纯“输血式”修缮,找到一条从“静态标本”转变为“发展引擎”的永续之路。乡土建筑的灵魂在于“原真性”“在地性”。只有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尊重建筑的原始肌理和村落的自然文脉,方能避免“千村一面”的同质化倾向,让乡土建筑焕发出新质生产力的青春。
(作者:叶增姝 郭敏亮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 编辑: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