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艺评论 > 正文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②】孟宪杰:对“大东亚战争肯定论”零容忍

时间:2025-08-29 浏览量: 作者:孟宪杰

从日本国内在二战问题上大量反动、糊涂的言论来看,其荒谬的二战观主要可归为下列几方面内容:

一是“战争必然论”。这种论调以上山春平的《大东亚战争的思想史的意义》这篇论文为代表。作者认为,“大东亚战争”从日本幕府末年就已开始,否则日本就要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因此对邻国的战争是必然的,是不得已的。

二是“侵略虚构论”。日本国际政治学会用4年时间写成了7卷本的《走向太平洋战争的道路》,贯穿全书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中国和美国总在向日本挑衅,侵犯日本的正当权益。更有甚者,1988年4月,原自民党政府国土厅长官、后被赶下政坛的奥野诚亮干脆一言以蔽之:“日本是从来没进行过侵略的国家。”这里,日本不但不是侵略者,反倒成了被侵略的国家,加害者和受害者的位置被颠倒了。

三是“侵略有理论”。还是这个奥野,公开为以往的战争辩护说:“日本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安全而发动战争的”。现负责日本历史教科书审阅的东京大学教授藤冈信胜也持同样观点。把侵略战争说成是“为求生存”“为自身安全”“为和平而战”的“自卫战争”,这种谬论在日本有很大市场。近年的一项民意调查问到:“你怎样看待日本资源贫乏,为了日本自身的生存,对其他国家进行‘军事进出’是不得已的事?”44.8%的人(16岁以上)回答“是”,也就是说肯定了侵略战争的合理性。

四是“侵略有功论”。小说家林房雄在《大东亚战争肯定论》中公开宣扬,“大东亚战争”是为了摆脱西方的压迫,解放亚洲的战争。1994年8月,村山内阁的环境厅长官樱井新不顾历史事实,信口雌黄。他说:“与其说是侵略战争,不如说几乎所有的亚洲国家都托它的福,从欧洲殖民地的支配下获得独立……只不过半个世纪,整个亚洲便出现经济繁荣的气势,也使他们民族强盛起来。”1995年5月,奥野和原法务大臣永野茂门也宣称,“日本过去不是与亚洲作战,而是与美英两国交战。其结果是,亚洲各国从白人的殖民统治中站立起来,宣布了独立”。按照此种谬论,日本法西斯不但不是残杀至少2000万亚洲人民的罪人,反倒成了历史的功臣!可令人费解的是,竟然有45.5%的日本国民在回答“你认为太平洋战争是不是日本把亚洲各国从欧洲人压迫下尽早解救出来的战争”时,竟作了肯定的回答!

五是“美化战犯论”。歌颂侵略战争就必然会美化战争罪犯,美化战犯必然要否定东京审判的正义性。日本拓殖大学讲师、评论家田中正明的观点具有代表性。田中正明认为,“东京审判是战胜国单方面对战败国日本的审判”“将战争责任都推给战败国”。东京审判定下了“日本罪恶史观”,必须“重新认识东京审判”。田中致力于为南京大屠杀及其主犯松井石根的翻案活动,吹嘘松井“坚持真理,伸张正义”,是“昭和的圣将”。在日本的影视作品和论著中,把东条英机这类甲级战犯描述成民族英烈或者战争的受害者,已不足为奇。

六是“推卸责任论”。日本一战败,第一任总理大臣东久迩即提出了“国民总忏悔”,其目的在于推卸上层的责任。而不少国民则主张国民本身并无责任,真正的战犯如原陆军大将南次郎则声称“国民应负主要责任”。近年民意调查表明,只有29.5%的人认为“大部分国民是军国主义的赞美者、协力者,是加害者,有战争责任”。

七是“反省有害论”。这是右翼、保守势力战后至今的一贯论调。日本评论家村上兵部认为,不可一味地“反省和过分地强调完全脱离事实的日本人自身的耻辱并以此作为‘赎罪’的标志”“那样的态度不仅是可悲的,而且还会失去对方以及世界的信任”。奥野反对“反省”的理由是“对不起日本的先辈,也对不起后代”。不少政界人士担忧,“反省”会有损于树立日本良好的国际形象,不利于日本“政治大国"地位的确立。

总之,上述历史观和战争观颠倒是非,荒谬之至,集中到一点,不外是“皇国史观”的翻版,仍是“大东亚战争肯定论”这个陈腔老调,其实质和危害是企图把日本再次引入 误区,重走军国主义的老路。因此,对这种谬误二战观的主要成因加以剖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原文刊载《武当学刊》,被《史学研究新视野》(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09)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