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了那无尽的宝藏……”当一曲《松花江上》再次唱响,饱含血泪的悲怆旋律与响彻云霄的防空警报在新时代的天空交织,我们听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时代的召唤。有些记忆,必须刻骨铭心;有些精神,需要永续传承。广大党员干部当以“九一八”为精神坐标,把“铭记”化作“行动”,把个人奋斗融入强国建设的宏图伟业,用“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告慰长眠白山黑水的英魂,让警笛长鸣处,永远回荡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铿锵足音!
铭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血泪之殇,在历史回响中筑牢信仰之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1931年9月18日的秋夜,沈阳城北的一声炮响划破长空,将积贫积弱的中国推向更深重的灾难,短短四个多月,东北三省沦陷,三千万同胞沦为亡国奴,“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不能忘却的伤痛记忆。北大营的枪炮声中,既有“不抵抗”的屈辱,更有王铁汉团“违令反击”的血性;松花江的呜咽里,既有流离失所的悲怆,更有中共满洲省委连夜起草抗日宣言的担当。赵尚志冰天雪地中的跋涉、八女投江的决绝……他们用生命刻就丰碑,用信仰点燃星火。今天我们回望这段历史,既要看到国土沦丧的屈辱,更要读懂“落后就要挨打”的警示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唯有将“九一八”的血泪记忆化为坚定信仰,才能在面对“卡脖子”技术封锁时挺直脊梁,于基层治理的千难万险中勇毅前行,真正做到“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传承“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之火,在时代坐标中锻造担当之志。“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东北抗联纪念馆里,一份泛黄的《露营之歌》手稿上写着:“朔风怒号,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零下四十度的林海雪原中,抗联战士用体温焐热信仰。正是这种“把一切献给党”的精神火种,让杨根思在长津湖抱起炸药包,让王进喜在大庆油田跳进泥浆池,让黄文秀把青春定格在扶贫路上。新时代的“担当”,早已不是枪林弹雨中的冲锋,却同样需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毅。面对乡村振兴的“硬骨头”,广大党员干部要有“野菜充饥志越坚”的韧劲,在田间地头问需于民;面对改革发展的“深水区”,要有“未惜头颅新故国”的胆魄,在创新前沿敢闯敢试。把“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熔铸为“我先上”“让我来”的实际行动。
激扬“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奋进之力,在复兴征程上砥砺前行之姿。“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忆往昔,中华民族在沉沦中觉醒;看今朝,我们正以不可逆转的姿态走向复兴。从“两弹一星”打破核垄断,到“嫦娥”探月、“北斗”组网;从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到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无数党员干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默默耕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前进道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依然存在。广大党员干部当以“九一八”历史为警醒,把“落后挨打”的教训化为创新突破的动力,在科技攻关中勇当“排头兵”;把“团结御辱”的精神化为干事创业的合力,在基层治理中做好“勤务员”;把“振兴中华”的宏愿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在民生实事中甘为“孺子牛”。正如《松花江上》的旋律终将从悲怆走向激昂,新时代的奋斗之歌,需要我们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在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力奔跑。
警笛长鸣处,自有山河作答;精神传承时,必见星火燎原。让我们把历史的伤痛化为前行的力量,把信仰的火炬接力相传,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崭新篇章!
( 作者:吴晚冬 初审:乐乐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