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艺评论 > 正文

【红笔视野】余爱民:国庆回乡见闻录

时间:2025-10-03 浏览量: 作者:余爱民

国庆中秋假日长,我乘高铁回家乡。

无边中稻已割尽,偶见农夫还在忙。

荷叶半枯半碧绿,豆田有青有金黄。

一园桔子无人摘,留守多为老大娘。

老家亲戚孩子国庆结婚,我们赶回去喝喜酒。顺便走访附近田野村庄,感觉千里金风送爽、有点秋风萧瑟。

成片的水稻已收割,田野里只留下深深的收割机车辙印痕。早芝麻已收割,人字形扑在田里,纵向列队整齐。黄豆有青有黄,荷塘半枯半绿。四顾无人,忽见一鸟,飞在田里觅食。

走过十几垄地,发现有个大娘在敲芝麻。我小心翼翼地踩过芝麻割后满是桩子的田里,走到大娘跟前,向她问好。大娘姓杨, 70多岁,生了四个孩子,三女一男,都已成家,她跟老伴在一边过日子。问到今年生产收入情况,大娘告诉我,芝麻一亩田可打两百多斤,五元一斤,可买千把元钱;黄豆一亩田收获两百来斤,两元五毛一斤,可买五百元左右;只有稻谷不值钱,亩产千把斤,每斤九毛八,一亩收成千把元,成本要六七百元,只落得三百多元净收入;种莲子划算些,亩产三百斤左右,九元钱一斤,可得两三千元,所以水稻田大多改种了莲子。

问到政策性补贴,回答过去按田补现在按人补,一个人一年可领几百元。六十岁以上老人每月可发百把元钱。问到医疗补贴,买药不报销,住院才报销。

问到满田的芝麻梗怎么处理,她说不准焚烧又没办法处理,现在烧饭都用“坛子汽”,没人再用柴火烧饭了,芝麻梗埋也埋不了,烂也烂不掉,。那怎么办呢?她悄悄地说,半夜偷偷地烧,不让干部发现。发现怎么办?听说罚款一两千,但没见罚过谁。

问家里养鸡养猪养牛吧?都不养,不好养,一是没饲料吃,二是怕污染环境。原来在长江干堤上放牛,现在不准放。机耕代替牛耕,机割代替手割,机耕和机割都是每亩田九十元。

大妈问我是上面来调查的干部吧,我说我是隔壁村的女婿,退休了没当干部了。她点点头说,难得你还跑这么远到我农田里来,现在比过去强多了,没有过去交公粮水费一亩田一两百元钱负担,没有前些年黑社会厉害社会不安宁,比如这满田的芝麻过去就不敢放着怕人偷。现在农民好多了,房子都是两三层楼,道路铺的水泥板,孩子们都在城里打工挣钱,老了发补助,生病有报销,应该感谢党。只有一个希望,上面定政策更多考虑农民的难处,比如芝麻梗不让焚烧,国家没有办法处理、农民更没有办法,还有粮食价格要提高,总要让农民有种粮积极性才是。

我祝愿大娘日子会越过越好。然后笔直向前走,穿过几里地,走进一个小村庄,为防狗子咬,捡了一根树棍子操在手上,也当拐杖使。

村里道路修得好、房子建得好,只是缺少了人气,连狗都没见一只,显得有些荒凉。很多农户大门紧锁.,有些门前茅草丛生,很多新房子没人住,有的大门开着找不到人。

忽见一树桔子挂满枝头并洒落一地。终于见到一户门前晒谷的老人家,跟他聊起来。他还是个“政策通”呢,掰着手指头,历数四十多年党中央出台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特别夸奖三大好政策,一是联产承包政策,二是农村税费改革政策,三是脱贫攻坚政策。

他也是个“炮筒子”,说到禁烧秸秆,槽了一句粗口。他家门前堆了一堆芝麻梗,都快臭了,“又占地方又有气味,这不更影响环境吗!”我跟他讲了一些党的农村政策,他有的认可有的不大认可。他说农民最讲实惠,也最重眼前。跟去年比,农产品价格都在降,稻谷价从一斤一元多降到九毛几,芝麻价从一斤七八元降到五元多,黄豆价从一斤三元多降到两元多,农民生产的产品都在降,而国家管的肥料种子农药都在涨,农民种田越来越艰难。他也知道,农业农村部原部长贪污2个多亿判了死缓,“这样的人管农业,农民哪里有出路!”他老伴制止他不要乱说,他说我七十多岁了,还怕说了坐牢吗?

农民有点怨气,需要我们化解。解释老半天,总算能理解。农民也都是通情达理的,都是有觉悟的,一点都不比干部们的思想素质差、政治觉悟低。农民提出的问题更要想办法解决。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很重视。我会利用这个长假调查更多农民,综合他们提的问题和意见向上反映。

我从这些年的农村调查中深切感到,农村变化大,农业进步快,农民获得感强,过去一直在提的“三农”问题正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合力推进下从根本上解决,必将终结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胜利之日。当然,问题永远与发展同在、甚至与天地同在。当前有一些政策不为农民接受,我们要引导宣传,更要改进完善。

有一条永远不灭的革命真理,谁为农民谋幸福,农民就拥护谁!

有一个永远不变的政治逻辑,农民都是拥护党和感谢党的,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农民才能过上更加美好的日子。

走出村庄,感觉这个国庆并不是敲锣打鼓般的轻松,感觉这个中秋还有比吃月饼更甜美的享受。

(作者:余爱民,系湖北省委政研室原一级调研员,湖北省政研会调研部长,华中农业大学兼职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外导师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