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艺评论 > 正文

【红笔观察】“电子牛皮癣”为何屡禁不止

时间:2025-11-06 浏览量: 作者:黄鹤权

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多名网友反映广州地铁App乘车码功能频繁弹出“摇一摇”广告,早晚高峰过闸时手机轻微抖动就会误触发,严重影响通行效率。11月3日广州地铁回应称已关闭该位置广告,并协商优化交互形式。可这并非个例,门禁App开门必弹、导航软件行车中跳转、付款后强制触发,“摇一摇”广告早已从烦人事变成“电子牛皮癣”。即便有工信部通知和广告法约束,这类乱象仍屡禁不止。在早晚高峰的地铁闸机前,在赶时间的通勤路上,这样的广告不是流量变现的捷径,而是对公共出行效率的破坏,对用户权益的漠视。

“摇一摇”广告的核心问题,在于把技术便利变成了强制干扰。商家为提高触达率,故意调低触发阈值,手机拿起放下、轻微旋转甚至走路颠簸,都可能激活弹窗。广州地铁早晚高峰的闸机口,常能看到乘客因误触广告手忙脚乱关闭页面,后面排队人群越积越多;有网友吐槽开车时用导航,手机一动就跳转至购物App,低头关闭的瞬间藏着极大安全隐患;还有大学生反映校园洗澡软件弹窗广告,着急用水时偏被“摇一摇”困住。这些场景的共性在于,广告精准卡在了用户“赶时间、需便捷”的核心需求上,把本应高效的服务变成了低效的折腾,本质是对用户时间权和使用权的粗暴侵犯。

乱象屡禁不止,根源在监管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梗阻。2023年工信部就明确要求不得用高灵敏度“摇一摇”诱导操作,广告法也规定弹窗需显著标明关闭标志且一键关闭,可现实中这些条款常被架空。一方面是违法成本过低,广告法规定的五千元至三万元罚款,对比弹窗带来的收益不值一提。比如,某出行App开屏广告日报价超百万元,这点罚款连“罚酒三杯”都算不上。另一方面是监管存在滞后性,多为网友投诉或媒体曝光后才介入,缺乏常态化排查机制。广州地铁App广告并非首次被吐槽,直到引发大规模投诉才关闭相关位置,这种“事后补救”难以形成有效震慑,导致商家“整改—复发”的恶性循环。

商家的短视思维,更让“摇一摇”广告陷入“越扰越推”的怪圈。他们迷信“触达即转化”,却忽视了广告的基本逻辑是建立信任而非引发反感。有网友直言,每次误触跳转后只会立刻关闭,对推广的产品反而产生抵触情绪;某购物平台数据显示,“摇一摇”广告带来的跳转用户,成交率不足常规广告的三分之一。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提供公共服务属性的App也跟风效仿,广州地铁App作为通勤刚需工具,本应把通行效率放在首位,却为合作收益牺牲用户体验,这种行为不仅消耗平台公信力,更可能影响公共服务的普惠价值。

破解“摇一摇”乱象,需要监管、平台、商家形成合力。监管部门要主动亮剑,将弹窗广告纳入常态化执法检查,对多次违规的企业提高罚款额度,甚至暂停广告投放资质,让“违法成本高于收益”。平台作为载体责无旁贷,应优化交互设计,比如给“摇一摇”广告设置独立开关,默认关闭高灵敏度触发,在乘车码、门禁等关键功能页杜绝强制弹窗。商家更要转变观念,明白真正的品牌价值来自用户认可,靠干扰体验换来的流量终究是无效流量。北京某出行App取消“摇一摇”广告后,用户满意度提升27%,长期活跃用户增长15%,这正是“用户至上”的最好证明。

从地铁闸机前的匆忙关闭,到行车途中的惊险一瞥,“摇一摇”广告的每一次误触,都是对公共生活效率的侵蚀。在数字化时代,技术本应让生活更便捷,而非成为添乱的工具。当监管长出牙齿,当平台守住底线,当商家重拾责任,“摇一摇”才不会再成为通勤路上的“绊脚石”。

(作者:黄鹤权    初审:乐乐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